五天转瞬即逝,像指缝里漏下的沙子。这难得的五天春节假,李成钢几乎脚不沾地。作为新女婿,年初二带着简宁回岳父家拜年是头等大事;初三又领着媳妇跑了张所长、师傅老吴家,还去探望了简宁的表姑妈张科长。一圈人情世故走下来,累是累点,但人情也算周全了。剩下两天,李成钢值了一天班,还有一天哪儿也没去,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陪着日渐显怀的简宁说说话,帮母亲王秀兰拾掇拾掇家务,陪父亲李建国下两盘棋,听着妹妹李雪姣叽叽喳喳讲学校的新鲜事,难得的清闲与家人温情,算是把值夜班的疲惫缓过来不少。
初六一大早,李成钢夫妻穿上洗干净的警服,精神抖擞地回了单位。节后第一天上班,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子慵懒劲儿。大伙儿心照不宣,都没啥要紧事,处理点积压的材料,整理下春节期间的报案记录,聊得最多的还是过年吃了啥、见了谁、谁家孩子又闹了啥笑话。连张所长进来转悠一圈,也只是含笑点点头,没像往常一样布置硬任务。李成钢也乐得轻松,心思偶尔还会飘回家里,想着简宁今天胃口怎么样。
傍晚下班,踩着胡同里尚未散尽的年味儿和家家户户飘出的晚饭香气回到家。王秀兰做了棒子面粥,切了半碟过年腌的芥菜疙瘩丝儿,又馏了几个二合面馒头。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得简单却热乎。简宁胃口还不错,吃了小半个馒头,喝了一碗粥,这让李成钢心里踏实不少。
刚撂下碗筷,还没等喝口水,“铛!铛!铛!”一阵略显急促的铜锣声骤然打破了四合院傍晚的宁静。紧接着,一大爷易中海那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紧绷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
“各家各户注意啦!全体居民,马上到中院!召开紧急全院大会!马上到中院集合!一家至少来一个主事儿的!”
“哟,年还没过利索呢,开啥大会啊?”王秀兰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嘀咕。
“八成有事儿。”李建国皱了皱眉,放下茶杯站起身。
李成钢心里也咯噔一下。这年根儿刚过,锣敲得这么急,恐怕不是削减定量就开始了吧。他看向同样面露疑惑的简宁,低声说:“我去看看,你在家歇着。”
“嗯。”简宁点点头。
李成钢跟着父亲李建国来到中院时,各家各户的人正陆陆续续出来。傻柱动作麻利,已经把平时开大会用的那张八仙桌搬到了院子当中,摆好了几张条凳。昏黄的电灯光线下,邻居们的脸上都带着几分不解和好奇,低声议论着出了啥事。不一会儿,院子里就站满了人,大人孩子,黑压压一片。三位管事大爷易中海、刘海中、阎埠贵站在八仙桌旁,表情严肃,特别是阎埠贵,眉头锁得更紧了。
人刚聚齐,没等易中海开口,就见易中海家里走出两个人影。前面那位,穿着深蓝色的干部服,围巾还严严实实裹着半张脸,正是街道办事处王主任。她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些的干事,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表情也很凝重。两人步履匆匆,径直走到八仙桌前面。
王主任摘下围巾,露出一张因寒冷和严肃而显得格外板正的脸。她没看三位大爷,也没跟任何邻居寒暄,目光扫视了一圈乌泱泱的人群,直接开口问易中海:“易师傅,人齐了吗?”
“齐了,主任,都到齐了。”易中海赶紧回答。
“好。”王主任点点头,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官方腔调:
“同志们,邻居们!今天占用大家一点休息时间,紧急传达一下上级的最新指示精神!”
院子里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预感到要听到大事。
“鉴于当前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克服暂时的困难,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建设,”王主任语速不快,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楚,“上级决定,从下个月,也就是1959年3月起,对现有城镇居民粮食定量供应标准,进行必要的、小幅度的下调调整。平均每人每月,减少一成定量!”
“嗡——”的一声,人群里像炸开了马蜂窝!一成?!这可是实打实地从嘴里抠粮食啊!议论声瞬间沸腾起来。
“安静!安静!听王主任说完!”易中海急忙维持秩序,声音发急。
王主任似乎早已料到这反应,表情纹丝不动,等声音稍小,继续用平稳但不容置喙的语气说道:“同时,上级还要求,各粮店将大幅削减、甚至停止议价粮的销售!原则上,优先保障计划内定量供应!”
这两句话叠加在一起,威力更大!尤其是那些家里人口多、定量本就紧张,或者像贾家这样主要靠贾东旭一个定量,平时需要买些议价粮贴补的人家,更是如遭雷击!
“同志们!”王主任提高了声音,“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支持上级的决策!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勒紧裤腰带,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大家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共渡难关!任何质疑、不满甚至消极对抗的言行,都是错误的,也是绝不允许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之小片警的生活请大家收藏:(m.2yq.org)四合院之小片警的生活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