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的夏夜,空气黏稠而闷热,仿佛一块湿漉漉的绒布包裹着这座城市。
霓虹灯将街道渲染得光怪陆离,与金饰村的静谧星河恍如两个世界。
在城市边缘,一栋有些年头的居民楼里,顶楼一间不大的房间却亮着稳定的白光。
这里是林霖的住处,兼作他的练功房。
汗水已经浸透了他身上那件白色的旧汗衫,紧紧贴着年轻而柔韧的躯体。
他刚刚结束一段晨功——不是表演系的台词或形体,而是他从小练到大的京剧基本功。
旋子、翻身、云手……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带着一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
空气中弥漫着轻微的汗味和松香的气息。
爷爷是省京剧团的名角,林霖六岁起就在锣鼓点里摸爬滚打。
水袖翻飞,唱念做打,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忠孝节义的情怀,早已刻进他的骨血里。
可等他长大了,考进了电影学院,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
京剧成了“老古董”,年轻人更爱看好莱坞的大片和港台的流行歌。
他迷茫过,但并未放弃。
爷爷说,“戏一开腔,八方来听,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无论台下有无人,规矩不能破,功夫不能废。”
他把这种精神带到了表演里,相信“戏比天大”,相信真诚和努力终会被看见。
冲过凉,林霖擦着湿漉漉的头发坐到书桌前。
桌上有些凌乱,堆满了表演理论的书籍、写满心得的笔记本,还有几盘翻录的录像带。
最上面一本笔记的扉页,贴着一张从电影杂志上小心翼翼剪下来的照片——
那是苏亦承在《长河》片场的侧影,神情专注,眼神锐利。
林霖几乎是虔诚地翻开苏亦承的电影世界。
《归途》里那片沉默而深情的土地,《长河》中磅礴历史与个体命运的交织,都深深震撼了他。
他崇拜苏亦承,不仅仅因为那些奖项和名声,更因为苏亦承镜头下流淌出的、一种近乎执拗的“真”。
那是一种他一直在追寻,却尚未完全触摸到的境界。
他拿起今天刚到的《海城戏剧报》,习惯性地翻到招聘和项目信息版块。
目光掠过几则商业广告和电视剧招募通知,忽然,角落里一则不算起眼的启事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
【电影《化作相思雨》演员招募】
导演:苏亦承
招募角色:宋海诚(男一),付青(男一)及主要配角若干。
要求:具备扎实表演功底,对角色有深刻理解力与共情能力。
试镜时间:七月十五日
试镜地点:海城电影制片厂,第三排练厅
林霖的心脏猛地一跳,握着报纸边缘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苏亦承,新戏,男一号招募!
一股热血直冲头顶。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占据了他的全部思绪:
他必须去,这是他距离偶像最近的一次,也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他立刻翻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简历和一张不久前在学校话剧《雷雨》里扮演周冲的剧照。
照片上的他眼神清澈,带着少年人的理想与忧郁。
他将材料仔细装进一个透明的文件袋,动作郑重得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
接下来的几天,林霖几乎住在了学校的排练厅和图书馆。
他反复研读能找到的苏亦承的所有访谈和电影评论,试图揣摩导演的审美偏好。
他不知道《化作相思雨》具体讲什么,启事上语焉不详,但他根据苏亦承一贯的风格推测,这必然是一部深沉、厚重,需要极大内心张力的作品。
他对着镜子练习各种情绪的表达,揣摩“宋海诚”这个名字可能蕴含的性格特质。
七月十五日,天气晴朗得有些过分。
海城电影制片厂门口人头攒动,怀揣明星梦的年轻男女们打扮入时,翘首以盼。
林霖只穿了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素面朝天,反而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出挑,像一株迎着烈日倔强生长的小白杨。
他领了号码牌,安静地坐在第三排练厅外的长椅上等待。
周围是嘈杂的议论和紧张的深呼吸,他却奇异地平静下来,在心里默默梳理着准备的内容。
“38号,林霖!”
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推开那扇沉重的、仿佛能决定命运的门。
排练厅内空旷而凉爽,正前方摆着一张长条桌,后面坐着几个人。
他的目光第一时间,就精准地锁定了坐在正中央的那个男人。
苏亦承。
他比杂志照片上看起来更清瘦一些,穿着深灰色的棉麻衬衫,微微靠在椅背上,神情淡漠,手里拿着一支笔,无意识地在摊开的名单上轻轻点着。
他没有看进来的人,目光低垂,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自成一方世界。
可当林霖走到场地中央,站定,说出“各位老师好,我是38号林霖”时,苏亦承抬起了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南风吹吹请大家收藏:(m.2yq.org)南风吹吹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