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老爷子一声令下,乔家这台刚刚组装好的“创业机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五日时间,紧锣密鼓,分秒必争。
修缮铺子是头等大事。四叔乔季渊全权负责,三叔乔魏恒则成了技术主力。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带着乔山毅、乔林栋等半大小子,扛着从家里和邻居家借来的工具,来到了码头那间破旧的砖土棚屋。
棚屋确实残破,窗棂歪斜,屋顶漏光,墙面斑驳。
乔魏恒不愧是手巧之人,他里外仔细勘察一遍,心中便有了章程。
“屋顶的茅草得补,漏雨就全完了。”他指挥着乔山毅和乔林栋爬上爬下,将腐烂的旧草换下,用带来的新茅草仔细加固、铺平。
他自己则带着乔海阔,叮叮当当地修理歪斜的门窗,该加固的加固,该更换的更换,确保开关顺畅。
乔季渊也没闲着,他找来黄泥和稻草,和了稀泥,带着年纪小些的乔林梁、乔海瀚,将墙面的破洞和裂缝仔细糊上、抹平。虽然手艺粗糙,但求一个结实耐用。
乔兰菁跟着父亲乔仲远来送水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原本破败的棚屋已然大变样,虽然依旧简陋,却显得齐整牢固了许多。
“爹,四叔,”乔兰菁指着靠墙的空地,“这里可以请三叔用剩下的木料搭两条长长的简易条凳,客人多了,没位置可以暂时坐这儿歇脚等,也能放放东西。”
乔魏恒闻言,看了看那位置,点头道:“这主意好,省地方也实用,下午就弄出来。”
乔仲远默默打量四周,见地面坑洼,又去附近寻了些碎石子垫平,免得客人绊倒。细节之处,尽显乔家父子们的实干与用心。
与此同时,家里的女人们也忙得脚不沾地。
掌勺的大伯母周婉贞和三婶王巧心是关键。
她们拿着苏清韵核算好的本钱,开始了第一次“模拟采购”。
两人直奔肉铺,这次不再是空手打听,而是真金白银地买回了一大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和几根肉多的大骨,又去集市挑了最新鲜便宜的豆角、南瓜和豆芽。
回到家中,灶房里烟火升腾。
周婉贞负责主理红烧肉,她将五花肉切成均匀的小块,焯水后下锅煸炒出油,加入酱料,小火慢炖,肉香四溢,色泽红亮诱人。
王巧心则展示刀工,将另一部分肉切成薄片,与摘洗干净的豆角同炒,肉片滑嫩,豆角清甜,恰到好处。素菜也毫不含糊,清炒豆芽脆爽,炖南瓜软糯甘甜。
每做好一样,苏清韵便拿来小秤,严格按照之前商定的分量标准称重,计算出每一份菜的确切成本,确保利润空间。
“这红烧肉,一份大概用肉一两半,加上油盐酱醋柴火,成本大概在三文半,定价八文,利有四文半,差不多。”苏清韵拨着算盘,精准报数。
“炒肉片里的豆角能充量,肉片用量可以稍省些,成本能控在三文内。”王巧心接口道。
女人们反复试验,调整火候、调味和配比,力求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将味道做到最佳。
浓郁的饭菜香味飘出乔家小院,引得邻居都探头张望。
乔兰菁从码头回来,正好赶上试菜。
她尝了每一样菜,给出了中肯的评价:“红烧肉味道极好,下饭;炒肉片咸淡合适;素菜清爽。只是这绿豆汤,”她喝了一口熬好的样品,“若是冰镇一下,解暑效果更好,但咱们条件有限,多放些薄荷,喝起来清凉感足,也能弥补。”
到了第四天下午,所有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
破旧棚屋焕然一新,锅灶碗筷、桌椅条凳一应俱全。
家里试验成功的菜谱和成本核算也已烂熟于心。
采购回来的首批米面粮油和各类食材,整齐地堆放在铺子一角。
乔家众人站在收拾利落的“乔家饭铺”里,看着门口那块临时用木板写上、尚未挂出的招牌,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也有一丝对未知的忐忑。
万事俱备,只待明日朝阳升起,开门迎客。
喜欢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