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蹲在一旁看汉子剖竹,刀刃贴着竹节划过,竹片薄得透光,却韧性十足。“这手艺绝了,”他忍不住赞叹,“我们新农社正缺装种子的竹筐,既透气又结实的那种。”
汉子停下刀,擦了把汗:“你们要多少?我让村里人连夜编。”他拿起片竹篾,在手里折了个弯,“这楠竹是山里长的,浸过溪水更耐用,装种子最合适。”
古丽雅被角落里一个老妪的活计吸引了。老妪正用细竹丝编屏风,上面缀着用竹篾做的小花,风一吹簌簌作响。“这花能拆下来吗?”她指着小花问,“我想绣在布上,做竹篮的衬里。”
老妪笑着点头,取下一朵竹花递给她:“这叫‘竹报春’,拆下来泡在水里,纹路更清楚。你们要绣什么花样?我照着编。”古丽雅掏出绣绷,上面是刚绣到一半的稻穗,老妪看了,当即用竹丝编了串稻穗,和绣品放在一起,竟像孪生兄弟。
小石头举着画板,把这一幕画了下来。竹屋、溪水、编竹器的人,还有古丽雅和老妪凑在一起研究的样子,都被他收进画里。他特意把竹篾的纹路画得细细的,像极了古丽雅绣线的走向。
傍晚时,村长提着一篮新摘的竹笋来招待他们。“尝尝鲜,”他剥开笋壳,露出嫩白的笋肉,“这笋配着你们的玉米碴煮粥,香得很。”
饭桌上,阿木说起新农社需要的竹器:“要能装种子的竹筐,带盖的;还要晒谷用的竹匾,网格密点,防鸟啄。”
村长掏出个小本子记着:“竹筐三十个,竹匾二十个,三天后来取?”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们的玉米种能不能给我们留点?村里的旱地多,想试试种。”
阿木爽快答应:“不仅给种子,还教你们怎么种!等竹器做好了,我们派农匠来,带着玉米种植图谱。”
少年在一旁听着,忽然说:“我也想学!学会了教村里人,以后就不用只靠编竹器了。”
小石头举着画笔,在他手背上画了个小小的玉米:“学会了我给你画张‘玉米丰收图’!”
离开竹溪村时,夕阳把溪水染成了金红色。汉子们扛着刚编好的竹筐送他们到路口,老妪塞给古丽雅一个竹编的针线盒,里面还放着几片竹花。“绣好了给我看看,”老妪笑着说,“让我知道竹和布,也能成一家人。”
阿木回头望,竹屋的炊烟在暮色里散开,与新农社的方向连成一片。他忽然觉得,这竹器坊和新农社,就像竹篾和绣线,看似不相干,凑在一起,却能编出更结实、更热闹的日子。
竹筐在背上轻轻晃着,里面装着新收的竹笋,还有少年偷偷塞进来的野莓干。小石头的画板上,竹影与稻穗交叠,像一首写在风里的诗,正往丰收的方向飘去。
喜欢逆转的朱砂请大家收藏:(m.2yq.org)逆转的朱砂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