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马丁的意外受伤,给火箭队火热的开局带来了一丝阴霾,但也为其他球员提供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休整两天后,火箭队在丰田中心迎来了芝加哥公牛队的挑战。
公牛队此时正处在后乔丹时代的一次小复兴期,阵容颇具实力:得分能力出众的本·戈登,攻防全能的锋线罗尔·邓,稳健冷静的控卫柯克·辛里奇,激情四射的安德烈斯·诺西奥尼,可靠的替补控卫克里斯·杜洪,以及内线的防守支柱本·华莱士和经验丰富的老将P.J.布朗,还有活力十足的新秀泰鲁斯·托马斯。这支球队作风强硬,防守端尤其难缠。
赛前,斯波教练着重强调了内线的篮板保护和应对对方的身体对抗。“本·华莱士虽然年纪大了,但他的防守意识和篮板能力依然是顶级的。姚,你在进攻端要更聪明,利用你的身高和投篮。保护好我们的篮筐!”
比赛开始,公牛队果然试图用强硬的防守给火箭队一个下马威。本·华莱士坐镇内线,给火箭的突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然而,火箭队经过之前与热火、马刺等强队的淬炼,面对这种强度已然从容不迫。
姚明依然是火箭最稳定的攻防基石。面对华莱士和P.J.布朗的轮番防守,他并没有强行低位硬凿,而是更多地利用高位挡拆后的中投,以及精准的禁区附近的小勾手。他的每一次出手都显得合理而高效,让以防守见长的华莱士也感到无可奈何。全场战罢,姚明轻松砍下24分11篮板的两双数据。
克里斯·保罗则一如既往地扮演着球场指挥官的角色。他敏锐地洞察着公牛队的防守漏洞,时而用手术刀般的传球助攻队友,时而用稳定的中距离惩罚对手的放空。他的存在,让火箭队的进攻始终保持着流畅和威胁。保罗贡献了19分和13次助攻的典型“保罗式”数据。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替补席。由于马丁的缺阵,拉加·贝尔被提上了轮换前列。贝尔的上场,虽然削弱了替补阵容的得分爆炸力,却极大地增强了防守韧性。他对位本·戈登时,用牛皮糖式的防守极大地限制了这位公牛头号得分手的发挥,让戈登的每次接球和出手都异常艰难。
而顶替马丁,承担起替补席主要得分任务的,是大卫·李。这位白人内线,抓住了这个机会,尽情展示了他扎实的篮下脚步、柔和的中距离手感以及积极的拼抢态度。他与朗多、米尔萨普组成的替补内线组合,活力十足,屡屡在对方第二阵容身上取分。大卫·李全场出战24分钟,高效地拿下16分8篮板,完美填补了马丁留下的火力空缺。
尽管公牛队的罗尔·邓和本·戈登偶有亮眼表现,但在火箭队整体性极强的攻防面前,始终无法掀起持续的反扑浪潮。
最终,火箭队以101比89,12分的优势稳稳拿下比赛,取得两连胜。
这场胜利,充分展现了火箭队的阵容深度和战术适应性。即使缺少一个重要得分点,他们依然能依靠强大的整体防守和更合理的进攻分配赢下比赛。大卫·李的出色发挥,也让教练组对他的信任倍增。
带着主场胜利的余威,火箭队马不停蹄地飞往汽车城底特律,挑战以铁血防守着称的活塞队。
此时的活塞,虽已不复当年“活塞五虎”的巅峰之勇,但底蕴犹存。由昌西·比卢普斯、理查德·汉密尔顿、泰肖恩·普林斯、拉希德·华莱士以及 安东尼奥·麦克戴斯组成的核心框架,经验老道,战术素养极高。他们的防守体系依然缜密,擅长磨阵地,拖慢节奏,让对手陷入不舒服的进攻模式。
抵达底特律的奥本山宫殿球馆,一股凝重的防守氛围便扑面而来。这里曾是无数进攻强队的噩梦之地。
比赛一开始,活塞队就试图将比赛带入他们熟悉的节奏——缓慢、充满身体接触、每一次得分都异常艰难。比卢普斯稳健地掌控着局面,汉密尔顿不知疲倦地绕着掩护奔跑,普林斯的长臂笼罩着罗伊,拉希德·华莱士则用他的经验和射程牵扯着火箭的内线。
这是一场与对阵公牛风格迥异的比赛,是对火箭队耐心和攻坚能力的另一种考验。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火箭队的年轻人们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他们没有因为进攻受阻而急躁,而是耐心地执行每一次战术。
姚明在面对拉希德·华莱士和麦克戴斯的轮番盯防时,打得更加聪明。他利用体重优势深入篮下造杀伤,也适时地拉到中距离,用投篮惩罚对手的收缩。
克里斯·保罗在与老辣的比卢普斯的对位中丝毫不落下风,他用更快的速度和更诡异的节奏变化,寻找着活塞铁桶阵的细微缝隙。
布兰登·罗伊在普林斯的死亡缠绕下,虽然得分不如往常轻松,但他用出色的视野和传球,为队友创造了多次机会。
而火箭队的整体防守,在经过斯波教练的调教和强队的洗礼后,已然脱胎换骨。他们成功地限制了汉密尔顿的“catch and shoot”,对拉希德的外线投射也给予了足够的干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执掌火箭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执掌火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