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城市早已沉睡,只有零星的路灯在夜雾中投下昏黄的光晕。
儿童房里,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亮了书桌一角。
林夏蜷缩在儿子的小椅子上,娇小的身躯与周围的童趣环境格格不入,唯有笔记本电脑屏幕映出的幽蓝冷光,在她专注的脸上切割出明暗分明的棱角。
她没有使用家里的网络,而是通过一台伪装成充电宝的便携式4G路由器,连接着一个经过加密的VPN。
键盘上,她的十指翻飞,敲击声被压到最低,像春蚕食叶,细微而致命。
王磊给的运维平台地址,只是第一道门。
寻常员工即便拿到,也会被双因子认证拦在外面。
但他们忘了,这个产品最初的后台逻辑架构,正是由林夏亲手搭建。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测试环境下,为了方便程序员调试,曾预留过一个临时的“后门”,一个可以通过特定指令绕过动态口令的漏洞。
随着最后一个指令被无声地执行,屏幕上那道冰冷的登录框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代码和数据流组成的内网深海。
她成功潜入了。
“当前连接风险等级:高。检测到实时流量审计。建议操作:每17分钟切换一次出口IP,模拟多点随机访问。”
系统提示适时浮现。
林夏眸光一凛,立刻编写了一个自动化脚本,让代理节点每隔十六分钟便自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肉鸡”服务器上跳换一次。
从东京到法兰克福,再到圣保罗,她的数字踪迹如同一缕青烟,飘忽不定,难以捕捉。
做完这一切,她才像一只无声的蜘蛛,开始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迷宫里,谨慎地吐出自己的第一根丝。
目标——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库(UBA)。
这里存放着所有员工的系统操作原始日志,是她证明自己清白,并挖出幕后黑手的唯一希望。
凭借着总监级别的记忆和对数据结构的熟悉,她精准地绕开了层层伪装的文件夹,直抵存储着“星辰”项目日志的核心区域。
她自己的访问记录果然已经被修改得天衣无缝,那个凌晨三点的“违规操作”,被标记为高优先级,刺眼地钉在日志顶端。
林夏冷哼一声,没有纠结于此。
她将时间范围拉长至最近半年,开始交叉比对其他离职员工的数据。
很快,诡异的模式浮现了。
产品经理李建,38岁,司龄八年,上个月“主动”离职。
他的离职前一周,系统日志里同样出现了一条深夜异常访问记录。
高级测试工程师陈芳,36岁,司龄六年,两个月前被“优化”。
她的日志里,则多了一次“误删”核心代码库的惊悚记录。
一共六个人,全都是35岁以上、在公司服役多年的业务骨干。
他们的系统操作记录,都在离职前被批量清洗或篡改,捏造出各种足以让他们百口莫辩的“罪证”。
更令人心悸的是,这六人的离职时间,无一例外,全部集中在每个季度财报发布前的两周内。
而他们拿到的离职赔偿金,远低于行业惯例的N+1,几乎都是被逼到主动辞职。
林夏的心跳开始加速,一股寒意从脊背窜上头顶。
“异常模式匹配度:89%。数据特征符合预设的自动化裁员算法模型。”
系统的蓝色提示框,像一道惊雷,在她眼前炸开。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赵雅芝针对她一个人的阴谋。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由数据驱动、冷血高效的“数字屠宰”!
公司利用大数据模型,定期筛选出那些薪资高、年纪大、所谓的“性价比低”的老员工,然后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其工作失误,再由HR部门配合施压,以最低成本将他们清除出局,从而在财报发布前,优化公司的人力成本结构,做出一个漂亮的账面数据给资本市场看。
何等恶毒,何等冰冷!
林夏死死咬住嘴唇,直到尝到一丝血腥味,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她需要证据,铁一般的证据。
她尝试恢复那些被删除的原始日志,却发现所有敏感操作都被一个统一的指令覆盖,状态显示为“系统自动归档”。
这又是典型的障眼法,“自动归档”的背后,必然有人工触发的执行指令。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顺着这条指令的权限链逆向排查。
这就像在浩瀚的宇宙中追寻一颗早已湮灭的星辰发出的光,需要极致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
一层层代码,一道道防火墙,她像最顶级的拆弹专家,小心翼翼地剥开这颗定时炸弹的伪装。
终于,在权限日志的最深处,她找到了那个触发所有“清洗”操作的源头——一个名为“OptimizeTeam”的隐藏调度任务。
这个名字充满了讽刺意味,“优化团队”,多么冠冕堂皇。
任务的执行账号归属于一个她从未听过的“HR数据分析组”,而该任务的最高审批人签名,赫然是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赵雅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被辞退到被敬畏请大家收藏:(m.2yq.org)从被辞退到被敬畏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