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打工人防身宪章》如燎原野火般席卷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时,来自建制派的反扑,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也更阴险。
一篇由某权威财经媒体发布的深度报道,如同一盆精心调配的脏水,兜头盖脸地泼了下来。
标题尖锐而充满暗示——《“打工人防身宪章”背后的非理性煽动》。
文章笔法老练,通篇不提压榨与不公,反而引经据典,将这份由血泪凝结的自救手册,定性为“鼓吹对抗文化”“蓄意制造劳资对立”的毒草。
文中更巧妙地引用了数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HR”的观点:“这些规则看似保护员工,实则毫无操作性,只会破坏团队信任,最终损害企业效率和员工自身的长远发展。”
文章一出,早已埋伏好的水军和营销号瞬间倾巢出动。
一个崭新的热搜话题,以火箭般的速度攀升至榜首——别让愤怒绑架职场。
点进去,满屏都是精心编排的“理性”言论。
“年轻人就是太情绪化,动不动就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
“职场本来就是价值交换,没本事就别玻璃心。”
“那本宪章我看过,太偏激了,完全不考虑公司的难处,真按那个来,谁还敢开公司?”
舆论的风向,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被硬生生扭转。
一场本应是关于权利与底线的严肃讨论,被巧妙地偷换概念,变成了一场对“打工人情绪是否稳定”的道德审判。
“还没想好站”的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得像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
李曼气得脸色发白,正要拍案而起,却被林夏一个眼神制止了。
林夏的表情异常平静,她只是静静地盯着屏幕上那个刺眼的热搜话题。
就在这时,那冰冷的机械音在她脑海中精准响起。
【提示:检测到大规模、有组织的舆情引导行为。】
【分析:资金链追溯至三家上市互联网企业的联合公关账户。】
【结论:敌方策略已确认——试图将劳动者的合理诉求,重新定义为个体的极端情绪问题。】
果然。
林夏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哒哒声,像是在计算着什么。
她没有立刻冲到社交媒体上与人对线,更没有发表任何愤怒的声明。
在敌人预设的战场上打滚,只会满身泥污。
她转头看向团队,声音清晰而冷静:“他们想谈理性,我们就给他们看数据。李曼,立刻复盘我们过去三个月所有援助案例的数据,把求助者最初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宪章》里的条款做个交叉比对。”
这个指令,让焦躁的李曼瞬间找到了主心骨。
她立刻带领数据小组投入工作。
两小时后,一份惊人的报告摆在了林夏面前。
在近五千份有效求助案例中,有高达87%的维权起点,正是《宪章》中被那篇报道攻击为“无法执行”的十三条高频条款所覆盖的情形!
“看到了吗?”林夏将报告投影到墙上,每一个红色的数据点都像一滴血,“他们说这些规则没法执行,但事实是,绝大多数人连执行这些最基本规则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她看向李曼,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们怕的不是吵,是咱们越吵越明白。现在,轮到我们出牌了。”
李曼心领神会,一拍大腿:“我懂了!他们说我们煽动情绪,我们就让事实自己说话!”
她立刻在“反击者联盟”社群发起了“打卡反击战”活动。
规则简单粗暴:邀请所有《宪章》的使用者,每天在社群里上传一条自己实践宪章的真实记录,并带上标签#我在用这条#。
一时间,后台被雪片般的真实反馈淹没。
一名程序员贴出了一张布满各方潦草签名的会议纪要截图,配文:“今天,项目经理又想口头加需求,我第一次鼓起勇气说出了那句‘这不算达成共识,请邮件确认并抄送相关人员’。他愣了三秒,最后还是去发了邮件。我在用这条”
一名外卖员晒出了自己拒绝一个超区订单后的系统反馈截图,上面显示“骑手合理申诉,免除本次处罚”。
他写道:“我用了软件里顾律师推荐的话术,平台真的没封我号!兄弟们,有用!我在用这条”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一条来自保洁阿姨的颤抖的语音留言:“俺……俺今天对着主管,第一次敢把‘工资条没给我、钱没结清前,我不会签任何字’这句话完整背完……他……他居然没骂俺,就走了……谢谢你们……”
这些鲜活、粗粝、带着生活温度的碎片,被团队迅速剪辑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每日合集,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以病毒之势传播开来。
没有一句煽动性的口号,只有无数个“我”的真实见证。
就在这时,阿哲敏锐地捕捉到了大众情绪的拐点。
他低声对林夏说:“光有线上共鸣还不够,要让他们在线下看见彼此的伤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被辞退到被敬畏请大家收藏:(m.2yq.org)从被辞退到被敬畏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