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病人的增多,济世医馆的药材日渐枯竭,钟鹏举自掏腰包拿出五百贯(五十万文铁钱)又进了数批药材并扩大了馆舍,人手的紧缺暂时由孙医官使带来的人顶替。
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免费送医送药,期间少不了出现病人及其家属磕头痛哭的画面。钟鹏举并没有任何的沾沾自喜和自豪感,而是心情沉重。
看病难和大病返穷的问题,不要说现在,即使是一千年后,这个问题照样是一个问题。
穿越前,在自己工作的那家大医院,多少人因为医病倾家荡产,多少人因为无力承担医药费而放弃治疗,钟鹏举对此已经麻木了。
无数次,手术台上的心跳检测仪,那原本规律的线条,陡然变成令人绝望的直线,宣告着生命的消逝。钟鹏举站在一旁,双手沾满鲜血,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心中的麻木悄然滋生。每一次这样的场景,都像是在他心上轻轻划了一刀,日积月累,那层对生死的敏感,渐渐被磨平。
可当面对那些因没钱而放弃治疗的患者时,又是另一番心境。记得有个年轻的母亲,患了严重的肾病,眼神里满是对生的渴望。她的丈夫,那个憨厚朴实的男人,站在一旁,紧紧攥着衣角,粗糙的手心里,是皱巴巴的几张诊断书。他们低声下气地向他询问,有没有更便宜的治疗方法,哪怕只是能多拖些日子。那一刻,钟鹏举看着他们,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哽住,想说些安慰的话,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在医院的长廊里,钟鹏举无数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家属们聚在一起,低声商量,声音里满是无奈与绝望。有的甚至直接蹲在地上,双手抱头,身体止不住地颤抖。路过他们身旁,心中一阵揪痛。他深知,自己虽然是医生,掌握着医学知识和技术,却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如此无力。他可以私下帮他们医治,但药品总是要钱的,高昂的药费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他们眼中的希望之光,在听到治疗费用的那一刻,瞬间黯淡。钟鹏举看着他们,内心充满了悲悯,却又深深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试图寻找哪怕一丝可能,能帮他们减轻负担,可医院的规定、医疗资源的有限,像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钟鹏举和他们之间。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让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他到底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种无力感如同潮水般将钟鹏举淹没。
所以钟鹏举才决定对部分穷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免费送医送药。
也正是这一点,不少老百姓不惜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只因有个活菩萨钟医师。
孙医官等以前对钟鹏举的怀疑和疑惑早已烟消云散。
因为他医德高尚。
因为他资助穷苦的病人。
因为他有全新的医学理论和无比精湛的医技。
因为他能用最精妙最合理最经济的药方在最短时间内治好病人。
孙医官在这段时间里发现自己爱上这里,只有这里自己才能为普通老百姓服务,这里才是一个医者最应该待的地方,也只有这里他才找到作为一个医师的快感、自豪感和尊严。
钟鹏举的免疫力理论和预防接种的学说已在行内流传开来并在医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
很多同行都想来认识一下钟鹏举并就上述的两个学说展开探讨。
相当一部分医师认为,免疫力理论和预防接种学说将对医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们至少得到了一些启发,深化了一些认识,改变了一些观念,转变了一些思路。甚至有部分人愿意追随钟鹏举。
病因认识深化:传统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多停留在外在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因素。免疫力理论的提出,使医学界开始从人体自身内在的防御能力角度去认识疾病的发生机制,意识到即使外界存在致病因素,若人体免疫力强,也可能不发病,深化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
治疗观念转变:以往治疗主要侧重于针对病症本身,采用药物、针灸等手段直接对抗疾病。免疫力理论让医生们认识到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对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通过药物调理、饮食调节等方式来提升患者的整体状态,增强其抵御疾病的能力。
对疾病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在预防接种学说提出之前,疾病预防主要依靠改善生活环境、调整饮食等被动措施。预防接种学说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通过主动接种特定的物质,激发人体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这是疾病预防理念的重大飞跃。
群体免疫概念的形成:预防接种学说不仅关注个体的疾病预防,还强调通过大规模接种实现群体免疫,即当一定比例的人群接种疫苗后,即使部分未接种者也能因群体的免疫屏障而得到保护,这为公共卫生领域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