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最后放弃城墙,退守城内,依托山城地形打巷战”的方案,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极具威胁的应对策略。它精准地抓住了早期火炮体系的致命弱点——极度依赖射程、视野和阵型,极其畏惧近身混战和复杂环境。
结论是:此方案完全可行,并且是冷兵器守军对抗早期火炮攻城者时,所能采取的最聪明、最残酷、也是代价最大的战术。这将成为钟鹏举面临的一场噩梦。
以下是对该方案的详细分析:
一、方案优势:为何巷战是火炮的克星?
1.抵消火力优势,拉平科技代差。
视野与射界受限:火炮的威力在于直线射击和抛物线弹道。在高低错落、巷道狭窄、拐角众多的山城环境中,火炮的射界被极大压缩,无法发挥远程火力覆盖的优势。
目标消失:两万守军化整为零,融入民居和街巷,使火炮失去了有价值的集群目标。炮弹轰击民房,战术效益极低,反而会制造更多废墟,进一步利于守军隐蔽。
炮队成为累赘:笨重的火炮在台阶和窄巷中寸步难行,极易成为伏击的目标。保护炮队会严重拖累步兵的机动性。
2.发挥守军地利,扬长避短。
地形熟悉:守军对每一条小巷、每一处台阶、每一座院落都了如指掌,可以神出鬼没。
以高打低:山城的特点就是建筑依山而建,守军可以始终占据制高点,从屋顶、窗户、断墙处向下方街道的敌军射击、投掷滚木礌石,造成巨大杀伤。
陷阱无处不在:可以提前在关键巷道设置路障、陷坑、火油罐,待敌军进入后引爆或推下重物。
3.最大化消耗战,摧毁敌军士气。
进程缓慢且血腥:攻城方钟鹏举军必须逐街、逐屋、逐院地争夺,每一步都可能付出鲜血的代价。进程会极其缓慢,伤亡率会急剧上升。
心理压力巨大:对于攻城士兵来说,每一次拐角都可能遇到死亡,每一扇窗户都可能射出冷箭,这种无休止的恐惧会迅速耗尽他们的斗志。
二、方案的风险与巨大代价。
然而,这一方案的成功,建立在守军愿意承受巨大牺牲的基础上:
1.城市的毁灭:巷战意味着将整座城市变为战场。无论胜负,渝州城都将化为一片废墟,民生设施毁于一旦,这是玉石俱焚的结局。
2.平民的灾难:战前必然无法完全疏散所有百姓。留在城内的平民将遭受池鱼之殃,伤亡会极其惨重,人道主义灾难不可避免。
3.军队的惨烈消耗:两三万守军将在残酷的肉搏和近距离厮杀中不断减员。这是用生命换取时间和敌军的伤亡,是意志的终极考验。
4.后勤断绝的风险:一旦外城被破,内城的粮草、水源、药械补给可能被切断,巷战部队可能因补给耗尽而崩溃。
三、钟鹏举的潜在反制手段。
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钟鹏举绝不会坐以待毙,他可能会采取以下措施:
1.改变战术,分割包围:放弃全线推进,改为占领几个坚固的支撑点(如兵营、广场、粮仓、官署和制高点等),然后像切蛋糕一样,用精锐小分队逐片清理、分割包围守军区域,避免全军陷入泥潭。
2.使用特种武器:大量使用近战利器——手榴弹(轰天雷)、燃烧弹、毒烟等适合巷战的武器,对怀疑有伏兵的房屋进行毁灭性清除。
3.心理战与劝降:利用绝对优势围困城池,切断一切外援,然后不断进行心理攻势,许诺不杀降卒,分化守军意志。长期的围困和绝望感可能从内部瓦解抵抗。
4.“围三阙一”:故意留出一个缺口,诱使守军突围,然后在野外开阔地带用骑兵和炮兵歼灭之,避免巷战消耗。
四、最终结论。
渝州主帅潘璧坚的巷战方案,是一场典型的“豪赌”。
对于守军(潘璧坚方):赌的是全军上下的必死决心和钟鹏举承受伤亡的底线。若能成功将战争拖入持久和消耗,有可能迫使钟鹏举因代价过高而选择谈判,或为其他地方的援军创造机会。
毕竟钟鹏举的陆军只有六千人,兵力有限且孤军深入。
对于攻方(钟鹏举):考验的是其战术应变能力、后勤耐力以及军队在逆境中的纪律。即便能最终拿下渝州,也必将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惨胜如败。
因此,据险游击这将是最具张力的高潮部分。它不再是简单的武器对抗,而是升级为意志、智慧和牺牲的终极较量。渝州守军此举,堪称悲壮,无论成败,都已将蜀人的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钟鹏举,也将在这里迎来他征战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渝州,因其依山傍水、易守难攻而闻名。城池主体建于半岛之上,三面环水,城墙顺山势蜿蜒,陡峭难攀。最重要的入口是临江的几座坚固的砖石结构的水门,尤其是正对长江的朝天门,门下设有千斤闸和铁栅栏。此阶段,由于峡州、归州、忠州、万州和夔州前方战事吃紧,五州接连失守,蜀国朝野震动,渝州早已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