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鹏举并非没有对策,只是不愿在众人面前透露罢了。作为从一千年后穿越回来的穿越者,钟鹏举既是历史爱好者又是军事迷,拥有更为宏观的视角。他对一些入川的着名战例仍保有清晰的记忆,通过梳理这些战例,可以从中汲取借鉴。
一、历史上三位名将的入川之路以及策略梳理。
1.刘备(三国时期,211-214年)。
背景: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抵御汉中的张鲁。
主要路线:
初期(合法入境):从荆州出发,沿长江西上,至江州(重庆),再北上至涪城(今绵阳)与刘璋会面。此路相对顺畅。
后期(翻脸开战):刘备与刘璋决裂后,战争的主战场在涪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绵竹、雒城(今广汉)一线。
最关键的一战是军师庞统阵亡的雒城攻坚战,刘备在此受阻近一年。最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从荆州沿长江逆流而上,一路平定沿江州县,在江州(重庆)会师后,北上与刘备合围成都。
花费时间:从决裂到刘璋投降,耗时约三年(211年入川,214年攻克成都)。可见即使有内应(张松和法正),攻取蜀地依然非常困难。
钟鹏举目前也是采用类似地进军路线,先占领荆南割据政权高季兴的江陵(荆州)再沿长江逆流而上,一路平定沿江峡州(湖北宜昌)、归州(湖北秭归)、夔州(重庆奉节)、忠州(重庆忠县)、万州,直到今时攻下的渝州(重庆),目前花费了一个月。
不同的是,钟鹏举一开始并没有入川的计划,只打算打到夔州为止,暂时占个桥头堡待蜀国国内有变时能赢得先机而已。他原计划是优先攻占汉国和(马)楚。
2.张献忠(明末,1644年)。
背景:明末天下大乱,张献忠率大西军流动作战。
主要路线:路线多变,但最终入川主力是水路。
先期在湖广(湖北)地区活动。
1644年,从湖北沿长江逆流西上,攻占夔州(奉节),然后一路攻克万州、忠州、涪州(重庆涪陵),最后攻占重庆,并由此西进,攻克成都。
花费时间:其流动作战过程漫长,但单纯从湖北西进入川、到占领成都,时间大约在数月之内。这主要得益于明王朝在四川的防御力量已近崩溃,抵抗较弱。
3.石达开(太平天国时期,1863年)。
背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内部矛盾率部出走,企图占领四川作为根据地。
主要路线:这是最曲折的一次,他多次尝试入川失败。
最初也想从湖北溯江西上,但被清军重兵阻挡。
被迫绕道,进入贵州、云南,在西南山区流动作战。
最后一次,他从云南昭通(大关)北上,试图渡过大渡河,攻取雅安,进而进入成都平原。结果在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安顺场)被清军和当地土司围困,因河水暴涨无法渡河,最终全军覆没。
花费时间:其流动作战长达数年,最终在大渡河失败,未能真正进入川西平原。
历史上三位名将的入川之路简单总结:
刘备,长江水路+成都平原北路,耗时约3年,刘璋组织有效抵抗,攻坚战激烈,成功是因为自身策略得当和内应帮助。
张献忠,长江水路,耗时数月,成功是是因为明末乱世,四川防御体系崩溃。
石达开,云贵山区绕行,耗时数年(最终失败),失败是因为清军围堵,地形险恶,天不助之。
核心启示:
刘备能够顺利入川并最终成功,主要依靠了两位来自刘璋集团内部的“带路党”:张松和法正。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堪称刘备取蜀的首功之臣。
法正与张松的里应外合。
法正,当时在刘璋手下不得志。他出使荆州见到刘备后,被刘备的雄才大略折服,与刘备一见如故。
法正返回益州后,与张松密谋,秘密将益州的地形、兵力部署、府库钱粮等机密情报全部献给了刘备,并劝说刘备趁机夺取益州。
所以,整个过程的逻辑链是:
张松、法正想投靠刘备→利用刘璋害怕张鲁和曹操的心理→献计邀请刘备入川攻打张鲁→为刘备提供了合法的入川理由和军队通行证。
因此,张鲁在这里的作用,是刘璋邀请刘备入川的“借口”和“催化剂”,而真正的“内应”是张松和法正。
这个精妙的布局,使得刘备大军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益州,并驻扎在涪城、葭萌关等地,为后来与刘璋决裂、正式开战占据了极其有利的出发阵地。没有张松和法正的里应外合,刘备取蜀的难度将会成倍增加。
二、两个外族政权的入川路线和策略梳理。
1.元朝(蒙古)入川:旷日持久的血腥征服。
元朝(蒙古)入川并非一次性的战役,而是一个从13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血腥且反复拉锯的过程。其核心战略是典型的“迂回包抄”大战略(一称“斡腹”之谋)的组成部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