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勍镇守期间,在此修筑了三重城防(外城、内城、子城),并疏浚汉江航道,将襄州打造成“城高池深、水陆联防”的坚城。
交通枢纽:汉江穿城而过,上溯可至金州(今陕西安康)、兴元(今陕西汉中,前蜀东北重镇),下行连通江陵(钟鹏举复称荆州,原荆南都城)、鄂州(治所江夏县今武汉武昌),是南北物资转运的关键航道;陆路则有“襄邓道”(襄州至邓州)、“襄荆道”(襄州至江陵),为军队调动、商旅往来的命脉。
节度使孔勍:时年约60岁,出身河朔将门,自后梁开国(907年)起便镇守襄州,历任“襄州防御使”“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为山南东道治所),在任11年,根基深厚。他不仅是军事将领,更兼具治理才能,推行“军垦戍边” 政策,深得军民拥戴,是后梁朝廷信赖的“西南柱石”。
行政体系:襄州下辖8县(襄阳、樊城、邓城、谷城、义清、南漳、宜城、乐乡),实行“节度使兼领民政”的方镇制度,孔勍总揽军政、民政、财政大权,直接对后梁帝朱友贞负责。
襄州治所襄阳守备兵力:总兵力约1.8万人。
主力陆军1.3万人:分为4营步军(每营2500人)、2营弩手(每营1500人),多为常年与前蜀、荆南政权高季兴交锋的精锐,装备制式刀枪、强弩、投石机,城防工事配备擂木、滚石、火油等防御器械。
水军4000人:驻守汉江樊城以及襄阳码头,拥有战船130余艘(含巡逻艇、运输船),负责巡查汉江航道,防备前蜀水军顺流突袭。
辅备乡勇1000人:由襄州本地农户、商户子弟组成,战时协助守城,平时参与城防修缮、粮库守卫。
襄州其它三万兵力防御重点:核心防御方向为西侧前蜀(占兵力60%),其次是南侧荆南(占20%),北侧邓州、商州为后梁腹地,邓州仅留少量兵力(20%)戍守,这也导致钟鹏举军从北侧突袭时,襄州北线防御出现漏洞。
钟鹏举在一个月内攻克川东峡州、归州、夔州、渝州和遂州后,核心防御方向仍为西侧钟鹏举部(占兵力60%),其次是南侧荆南钟鹏举部(占20%),因为南侧有梁楚十万水陆大军围困荆州。
后梁的方镇制度存在天然缺陷:节度使权力过大,麾下将领多为“私兵性质”,忠诚度参差不齐。孔勍虽威望深厚,但部分中下级军官(如校尉刘安、副将周伦)易被钟鹏举以“高官厚禄”收买。
前蜀长期对襄州进行渗透:蜀主王建曾多次遣使游说襄州将领,赠送金银珠宝,试图策反内奸,这些潜伏者与钟鹏举军的内应相互勾结,成为襄州城破的关键因素。
经济状况:军垦为主,商贸为辅。
农业:孔勍推行“军垦制”,组织士兵在襄州周边开垦荒地(主要集中在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种植水稻、小麦、豆类,实现“军粮自给自足”,剩余粮食通过汉江航道运往中原,成为后梁的“西南粮仓”。
商贸:作为南北交通枢纽,襄州是盐、铁、丝绸、茶叶的集散地:北方的铁器、丝绸经襄州运往蜀地、荆南,南方的茶叶、药材则北上中原,樊城码头每日停泊商船百数十艘,带动了客栈、酒楼、当铺等行业的繁荣。
财政:襄州的赋税主要用于军队开支(占比70%),剩余部分上缴朝廷,因地处边境,后梁朝廷给予“赋税减免”政策,允许孔勍自主调配军饷、修缮城防。
总人口约20万(含城区及周边县域),其中城区人口6万余人,包括士兵家属、商户、工匠、流民(多为避战乱而来的蜀地、中原百姓)。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孔勍治军严明,严禁士兵扰民,同时打击盗贼、安抚流民,设立“惠民仓”储备粮食,应对灾荒,因此百姓对其认可度较高,但长期的边境备战也让民众负担沉重,部分人对战争心生厌倦,为内应策反提供了可乘之机。
918年襄州的特殊处境: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外部威胁:多方势力环伺。
前蜀的压力:蜀主王建虽已年迈(918年6月王建去世,子王衍继位),但前蜀仍保持对襄州的军事威慑,每年秋季都会派军队在兴元、金州一带集结,牵制襄州兵力,让孔勍无法轻易抽调兵力应对其他方向的威胁。
荆南的压力:钟鹏举一个多月前消灭原荆南高季兴政权,现时高季兴父子正流亡在襄州。
钟鹏举军的突袭:钟鹏举军从预先的潜伏地——荆州长林县出发,水陆并进,避开了荆州十万大军围城、襄州西侧的防御重点,从北侧、东侧突袭,打了孔勍一个措手不及,而偏师牵制邓州、商州,切断了襄州的外援通道。
内部危机:人心浮动与内应作乱。
后梁朝廷的困境:918年的后梁正处于与晋国(李存勖势力)的对峙中,中原战场战事吃紧,朝廷无力抽调兵力援助襄州,孔勍只能依靠本地兵力坚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