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这座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的战略重镇,其历史几乎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战争史。
它地处南北要冲,挟汉江而控荆楚,是北方政权南下的跳板,也是南方政权北伐的桥头堡。
钟鹏举反攻襄阳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获取一个经略中原的桥头堡。他精心策划在荆州牵制梁国军队的五万精锐,正是为了伺机发动反攻。这是钟鹏举擅长的连环计。
“连环”:比喻多个计谋像铁环一样,一个套一个,紧密连接。前一个计是后一个计的基础,后一个计是前一个计的发展,层层递进,最终形成无法挣脱的锁链。
“连环计”是中国古典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五计,是一种非常精妙和深远的谋略。它指的不是单一的计算,而是设计一环扣一环的计谋,使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最终达到让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自我消耗,从而轻松取胜的目的。
钟鹏举对于襄阳是志在必得,他深刻理解襄阳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地理枢纽:位于南阳盆地南端,是古代从中原经南阳、襄阳、荆门南下江汉平原的“南襄隘道”的咽喉。
水路命脉:汉江在此流速平缓,形成天然良港,水军可顺流直下武昌、南京,逆流可达陕西,是强大的兵力投送通道。
防御体系:依山傍水(西南群山,东北汉水),自古易守难攻。历代修筑的坚固城防与周边樊城、邓城等形成犄角之势。
历次襄阳之战都围绕一个核心:控制一方即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北方得襄阳,可叩开江南门户;南方得襄阳,可屏障整个长江中游,并作为北伐前沿基地。
襄州主帅孔勍作为经营了襄樊地区十一年的将领,心中对襄阳过往经典战例自然十分了解。
1.三国时期:关羽北伐,水淹七军(219年)
攻方:关羽(蜀汉);
守方:曹仁(曹魏)。
战略背景:关羽执行刘备集团“隆中对”北伐中原战略,以荆州为基地,北攻襄阳、樊城。
战术特点:
围城打援:关羽长期围困襄阳、樊城。
心理战与攻心战:利用荆北民变,策动魏军内部叛乱,声势浩大。
自然力运用:利用秋季暴雨,决堤水淹七军,全歼于禁、庞德率领的魏国精锐援军。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利用水文条件进行决战的经典范例。
结果与影响:关羽威震华夏,但最终因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后方失守而败亡。此战凸显了襄阳地区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三国鼎立格局的稳定。
襄州主帅孔勍估计这段时间大概率少雨,以秋高气爽的天气为主。
襄樊地区西北部有秦岭、大巴山脉等作为屏障。秋季,从西北方向南下的干冷空气在翻越山脉后,会形成“焚风效应”或“雨影效应”,导致襄樊盆地地区的空气更加干燥,进一步减少了降水的可能性。
敌人利用秋季暴雨,决堤“水淹七军”的概率很低,但也不得不防。
2.东晋时期:朱序守襄阳,夫人助防(378-379年)。
攻方:苻丕(前秦)
守方:朱序(东晋)
战略背景:前秦苻坚为统一全国,发动全面南侵,襄阳是首要目标。
战术特点:
长期围困:前秦军围城近一年,动用大量兵力轮番进攻。
城防工事:晋军凭借坚固城防顽强抵抗。朱序之母韩夫人发现城墙西北角不固,率婢女及城中妇女筑斜城于内,称“夫人城”,成为千古佳话。
内应破城:守将李伯护叛变,作为内应,襄阳最终城破。这显示了内部忠诚度对持久防御的极端重要性。
结果与影响:襄阳失守,东晋长江防线被打开缺口,间接导致了之后的淝水之战。此战是城池攻防战中“内应”破局的典型。
襄州主帅孔勍把襄阳和北岸的樊城的城墙加固过多次,确保城墙能承受普通抛石机的多次打击。至于手下哪个将领有反心,他真不好判断,他能做的就是盯紧中上级将领。
他自信凭借他多年的经营,襄樊二城的坚固程度和粮草储备能坚持一年乃至数年,从而为朝廷的援军提供足够的救援时间。
而来自于一千后的钟鹏举却比他了解的更多。钟鹏举在飞鸽传书中对主持这次襄州战役的主将讲了几个他那个世界的襄阳战例。
1.南宋末年的襄阳之战:旷日持久,悲壮陷落(1267-1273年)。
攻方:元朝(阿术、刘整等)
守方:吕文焕(南宋)
战略背景:元世祖忽必烈在进军四川在白帝城和钓鱼城屡屡受阻后采纳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将主攻方向从四川转移至襄阳,意图中央突破,进军四川。
战术特点:
系统性封锁:元军采取“围点打援”的升级版——长期战略封锁。修筑长达数十里的围墙和堡垒(“一字城”),彻底切断襄阳与外界的陆路、水路联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