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班长!”他一到那儿,就扯着嗓子喊,那声音,把正在抢食的肥猪都吓得一哆嗦,“俺是新兵连五班的王卫国,来帮你们学雷锋来了!”
老张班长正费劲地挑着两大桶猪食,压得扁担都弯成了月牙,累得满头大汗,一看来了个这么壮实的免费劳动力,那张被岁月刻满皱纹的脸,笑得像朵盛开的菊花。
王卫国二话不说,抢过扁担,那两桶至少一百多斤的泔水,在他肩膀上,稳稳当当,如履平地。接着,他又抢过铁锹,开始清理猪圈。那动作,那麻利劲儿,一看就是从小在黄土地里练出来的童子功。他一边干活,一边还兴致勃勃地跟那些哼哼唧唧的肥猪聊天。
“吃!都给俺使劲吃!吃肥了,好给战友们补身子!你们这也是在为革命做贡献!”
“嘿!你这头黑的,咋跟俺们村李屠夫家那头一样懒?光吃不动弹,思想觉悟有问题啊!”
老张班长蹲在一旁,抽着旱烟,看得啧啧称奇,觉得这小子,简直是天生吃这碗饭的料。
从此以后,每个周末,王卫国都成了饲养班的“荣誉编外人员”,而他抱着扫把吃饭的“先进事迹”,也在全连传为佳话,为他赢得了第一个绰号——“扫把司令”。
而方俊,则用他自己的方式,践行着“雷锋精神”。
他当然不会去跟王卫国抢扫把、掏粪坑。他有他的骄傲,更有他的优势。他看到连队的黑板报,因为负责的文书是小学文化,字写得跟鸡爪子刨过似的,版面也乱七八糟,一直很潦草,严重影响了连队的“精神文明形象”。于是,他主动找到了教导员。
“报告教导员,我想利用休息时间,帮连队把黑板报重新办一下。”
教导员正愁这事儿呢,一听方俊这个在新兵中早已小有名气的“秀才”主动请缨,当即大喜过望。
方俊一出手,就彻底镇住了所有人。
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先花了一个下午,把过去所有的黑板报内容都看了一遍,然后拿着尺子和铅笔,在纸上画起了设计草图。他把整个版面,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重新规划,分成了“上级精神传达”、“军营动态播报”、“理论学习园地”、“文艺副刊”等几个错落有致的板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然后,他才开始动笔。他用彩色粉笔,仅仅几笔,就在刊头上,画出了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一枚庄严的军徽和几簇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漂亮又庄重,一下子就让整个黑板报“活”了过来。
最绝的,还是他的字。他写了一手漂亮的仿宋美术体,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工整挺拔,力透纸背,比团部宣传科干事的字还漂亮。他又用诗歌一样的语言,写了一篇题为《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短文,发布在了“文艺副刊”上。
“……有人说,螺丝钉渺小而又平凡,默默无闻。但我要说,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默默无闻,才构筑起了我们伟大事业的坚固长城。我愿做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热……”
新一期的黑板报一出来,立刻成了全营的焦点。好多别的连队的新兵,甚至一些老兵和干部,都特意跑过来看,一个个围着黑板报,赞不绝口。
“乖乖,这字写得,跟报纸上印出来的没两样!”
“看看人家这版面,这才叫黑板报嘛!咱们连队那个,简直就是鬼画符!”
教导员更是脸上有光,在全营干部会上,点名表扬了五班的方俊,说他这是“把知识用在了刀刃上,是新时代知识青年学雷锋的典范,是咱们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赵铁军也觉得倍儿有面子。他现在看方俊,眼神都不一样了,就像看自家一个考上了大学、特别有出息的文化人弟弟。
于是,在五班,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王卫国,每天浑身带着一股猪食的酸味儿回来,乐此不疲地讲述着他今天又帮老张班长铡了多少猪草,哪头母猪快下崽了。
方俊,则总是在休息时间,拿着几根粉笔,在俱乐部里写写画画,身上带着一股粉笔灰味道。
他们俩,一个用最朴素的汗水,一个用最擅长的智慧,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学雷锋”热潮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和价值。
他们谁也不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好事”,正像一颗颗小小的石子,被命运投进了池塘。而它们激起的涟漪,将在新兵连结束的那一天,决定他们未来截然不同的流向。
喜欢奔腾年代里的躁动人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奔腾年代里的躁动人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