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皖交界的小镇,秋日的空气里本该是稻谷的甜香,此刻却弥漫着硝烟和尘土的味道。
镇中心的粮站前,十几辆日军的卡车张着黑洞洞的车斗,像怪兽的巨口。
伪军小队长用枪托砸着粮站的木门,厉声咆哮:“开门!皇军征粮,违令者死!”
粮站的门紧闭着。
老站长王伯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拐杖,站在粮车前,瘦削的身躯挺得像一杆标枪。
他身后,是几百名攥着麻袋、眼神悲愤的百姓。
“这粮,是老百姓的命!”王伯的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你们要抢,就先踏过我这把老骨头!”
人群外围,一个穿着粗布短褂、戴着破草帽的年轻人,正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局势。
他叫小豆子,是沈逸风派来的“种子”。
他怀里揣着一沓崭新的“边区农工券”,这是切断日军资金链后,沈逸风布下的另一枚棋子——用边区的信用,来守护沦陷区的粮食。
“王伯,”小豆子分开人群,走到老人身边,压低声音,“我有办法。用庄票的根,换他们的粮。”
王伯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
小豆子从怀里掏出一张“农工券”,在老人面前展开:“这是边区的新票子,能换粮,能换盐。我们用它,从百姓手里收粮,再想办法运出去。这叫‘以粮养粮’,拖死鬼子!”
粮站的大门,在伪军的枪托下“哐当”一声开了。
伪军小队长揪住王伯的衣领,将他掼倒在地:“老东西,找死!”
就在此时,小豆子高举着一张“农工券”冲了进去:“长官!别动他!我有粮,能用票子换!”
伪军小队长愣住了。
他接过那张印着“工农联盟”图案的票子,翻来覆去看。票子质地精良,印刷清晰,上面还有边区银行的钢印。
“这是什么?”他狐疑地问。
“边区新发的‘农工券’,”小豆子一脸恭敬,“我们镇上的百姓,都想用余粮换这个。您看,这是规矩,不能强征,得按市价换!”
他指着门外攥着麻袋、眼巴巴望着这里的百姓。
伪军小队长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的妇女,他们手中的麻袋,装着的是他们全部的口粮和希望。
僵持中,小豆子不断“说服”着伪军小队长。
他用日军听得懂的“生意经”,讲着“稳定民心”对占领区的重要性。
最终,小队长将信将疑地挥手:“算你识相!让他们排好队,按你的价,换!”
粮站前,百姓们含着泪,将一袋袋粮食递进粮仓。
小豆子则迅速地将同等数量的“农工券”发到他们手中。
这些票子,不是财富,是希望的凭证,是沈逸风从千里之外送来的、守护他们孩子的“军粮”。
夜幕降临,小豆子将收来的几百袋粮食装进一辆粪车。
恶臭的粪肥下面,是救命的口粮。
他驾着车,在伪军的检查站前,对着日军士兵点头哈腰。
士兵捂着鼻子挥挥手,放行了这辆满载“肥料”的马车。
马车驶出小镇,融入沉沉的夜色。
小豆子摘下草帽,抹了把脸上的汗和粪土,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知道,这些粮,会通过地下交通线,运到前线,运到那些正在挨饿的战士和百姓手里。
粮站前,王伯捡起地上的拐杖,看着空了大半的粮仓,又看看百姓手中攥着的“农工券”,老泪纵横。
他不懂什么金融战,他只知道,今天,他们的粮,没有被鬼子抢走。
他们的命,还在自己手里。
喜欢沪上银窟龙虎斗请大家收藏:(m.2yq.org)沪上银窟龙虎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