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开春的上海,梧桐新叶刚冒出嫩尖,南京东路农贸市场的摊位前却少了往日的焦灼。
王婶,今儿青菜八分一斤,比上个月便宜两分哩!卖菜的老张头举着秤杆招呼,秤盘里的青菜绿得发亮,还沾着晨露。
王婶挎着竹篮子凑过去,指尖捻了捻菜叶:可不是嘛!上个月抢菜时,这青菜卖到一块二,我还排了俩钟头队。
她掏出皱巴巴的毛票,数了八分钱,乐呵呵地把菜装进篮子,多亏政府调控,这菜价总算稳当了。
不远处的猪肉摊前,穿蓝布衫的李伯正和摊主掰扯:五花肉一块八一斤,能再便宜一分不?
摊主挠头:老哥,真不能再降啦!政府投放的冻猪肉价格就卡在这儿,我们批发价就挣个辛苦钱。
李伯哼唧两句,最终还是掏钱买了半斤——比起上个月两块五的,这价格已让他满意得直点头。
联合银行总行的调控指挥室里,沈逸风盯着墙上的物价监测大屏,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
屏幕上,上海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曲线正缓缓下移:青菜均价从1.2元/斤降至0.8元,猪肉从2.5元/斤稳定在1.8元,大米更是从1.5元/斤回落到1.1元。
旁边的小黑板上,密密麻麻记着调控组合拳的进度:
- 信贷收紧:银行系统累计压缩投机性贷款12亿,重点管控倒卖物资囤积居奇的资金流向;
- 农产品投放:市政府联合农业部门,三个月内向市场投放储备大米2万吨、冻猪肉8000吨、蔬菜15万吨;
- 市场监管:工商部门查处哄抬物价商户37家,查封囤货仓库12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沈行长,最新数据出来了。农业部长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一份文件。
上季度CPI同比涨幅从15%降到6.8%,环比连续三个月负增长。老百姓的抢购潮彻底消停了,连菜市场的大妈都说现在买菜不用抢,价格实在
沈逸风接过文件,目光扫过那串数字,嘴角微微上扬:不错,但别松劲。
信贷额度还得再紧一紧——那些打着实业投资旗号,实际倒卖钢材、囤积棉花的资金,得继续卡住。他转身指向大屏上的银行信贷曲线,看,这周的新增贷款里,投机类占比已经降到3%以下,但还得盯紧。
您放心。农业部长点头,农业部这边也跟上了——春耕的种子、化肥补贴已经下发到各县,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了,秋收后市场供应更稳当。
银行信贷部的办公室里,气氛比三个月前紧张得多。
沈行长要求,本月起所有新增贷款必须附资金用途证明,重点核查建材、钢材、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贷款。信贷科长老周拿着审批表,对年轻职员小吴叮嘱。
上个月还有人想钻空子,用采购设备的名义申请贷款,结果被查出来是倒卖电子元件——现在这类申请,直接打回!
小吴翻着刚退回的贷款申请,苦着脸:周科长,这审查也太严了!有些小企业说,额度卡得太死,连扩大生产的钱都贷不出来。
严有严的道理。老周指着墙上的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你看这家服装厂,上个月申请50万贷款说是买布料,结果查出来是囤积化纤原料,准备等涨价后倒卖——这种投机资金,就得挤出去!
真正的实业企业,政府有专项低息贷款,不会让它们吃亏。
此时,总行行长办公室里,沈逸风正和银行行长讨论后续调控:信贷收紧不是目的,是手段。
我们的目标是让资金流向该去的地方——工厂要扩大生产,农民要买种子化肥,这些该支持的,一分不少;但那些想靠囤货发财的,一分不给。
银行行长点头:现在看,效果确实明显。投机资金被挤出去后,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反而更健康了——上周有家机械厂申请200万贷款买新机床,我们现场考察后,当天就批了。
三个月后的上海街头,物价稳定的成果已融入市井烟火。
清晨的公交车上,退休教师张爷爷和老伴唠嗑:我孙女儿在纺织厂上班,上个月还说厂里订单多了,工资涨了五百。
听说现在银行给实业的贷款利息低,厂里买了新机器,效率翻了一倍。
卖早点的李嫂插话:就是!我家面粉、食用油都是批发价进的,政府管控着呢,成本没涨,包子还是卖五毛一个——买的人比以前还多,每天能多赚二十块!
市场里,穿西装的年轻创业者小林正和供应商签合同:这批电子元件我全要了,货款下个月结——银行刚批了我100万低息贷款,专款专用买设备,这单子稳赚!
供应商老赵笑着点头:现在市场稳当,咱们做生意也踏实,不用天天提心吊胆怕涨价。
调控指挥室的总结会上,沈逸风站在投影前,指着最后一页PPT:同志们,这场通胀软着陆,我们打了一场漂亮仗——物价涨幅从15%降到6.8%,市场秩序恢复,实体经济反而更活了。但这不是终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金融调控既要力度,更要精度。就像中医看病,不能只开猛药退烧,得找准病根,慢慢调理。
他合上文件夹,语气坚定:下一步,我们要把调控经验总结成制度——建立物价-信贷-供应的联动机制,让未来的调控更精准、更从容。
窗外,黄浦江的春风裹着玉兰香钻进窗户。
沈逸风望着远处的东方明珠,轻声说:危机化解了,新的机遇就在眼前——金融开放的新窗口已经打开,咱们得带着这份调控的底气,去迎接更广阔的天地。
喜欢沪上银窟龙虎斗请大家收藏:(m.2yq.org)沪上银窟龙虎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