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年秋,金融科技大学的梧桐叶铺满礼堂台阶。
毕业典礼的音乐声里,小夏攥着烫金的简历,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她是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材生,校招拿了三家头部券商的offer,可此刻,她的目光总往礼堂侧门的公告栏瞟——
那里贴着一张手写的倡议书:“金融青年下沉计划:到县域去,让金融活水润透乡土。”
“同学们,”校长致辞的声音传来,“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人。无论你们将来去了投行、券商,还是扎根基层,都别忘了——”
“金融的根,扎在泥土里!”
一道沉稳的声音突然插入。
小夏抬头,看见沈逸风走上讲台。
他穿着熨帖的白衬衫,袖口沾着些墨迹,像刚从田间赶来。
台下瞬间安静。
沈逸风望着台下的毕业生,目光扫过小夏攥简历的手:“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年轻人,困在写字楼里算模型,却忘了真正的金融,是能让陇南的核桃卖出好价钱,能让贵州的苗绣变成时尚秀场。
金融的青春,不该只在K线图里闪光,更该在泥土里扎根。”
小夏的手指松开了。
她望着沈逸风身后的大屏幕,上面滚动着陇南核桃园的照片:层层叠叠的绿,缀满青果的枝桠,农户蹲在树下数钱的脸。
散场时,小夏挤到公告栏前,在“下沉计划”报名表上写下名字。
“我要去陇南。”她对校长说,“让山货变‘金疙瘩’。”
三个月后,陇南市成县的山路上,小夏背着电脑包,踩着晨露往核桃园赶。
她来之前做了功课:成县是“中国核桃之乡”,可农户守着满树青果犯愁——收购商压价,加工厂赊账,好核桃卖不上好价钱。
更糟的是,想扩大种植缺资金,银行嫌“单户贷款额度小、风险高”,没人愿意贷。
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支书老周叼着旱烟等她:“小夏同志,你可算来了!我们这核桃,皮薄仁饱,可就是……”
他指了指满树的青果,“没钱建冷库,没法存到春节卖高价。”
小夏掏出平板,打开“陇南农金”APP:“周叔,您看这个‘仓单质押贷款’——您把核桃存进合作社的冷库,我们给冷库做监管,用仓单就能贷到款。
利息低,随借随还!”
老周凑过来,眯着眼睛看屏幕:“这玩意儿……靠谱不?俺们农民,最怕钱打了水漂。”
“我给您演示。”小夏点开视频通话,接通了县城的银行客户经理,“张经理,这是成县老周的核桃园,预计今年产量50吨。
您看,冷库监控已经接入系统,仓单信息实时可查。”
电话那头传来肯定的答复:“小夏,这单我们批了!50万贷款,今天就能到账!”
老周的手直抖,掏出皱巴巴的烟盒又放下:“俺活了六十岁,头回见着不用抵押、不用求人,手机上点一点就能贷到钱!”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夏成了核桃园的“常客”。
她带着农户在树下开“金融夜校”:“大叔,您这核桃要是存冷库,春节前能卖三倍价!
但得先学会看期货价格——我教您用手机看‘核桃期货指数’,涨了就卖,跌了就存!”
“大姐,您家娃在城里上学,想给他攒学费?”她指着APP里的“教育分期”功能,“您用核桃仓单质押,能贷十万,分五年还,利息比网贷低一半!”
农户们从半信半疑到抢着学。
王婶举着手机笑:“俺家那口子,现在天天蹲冷库门口,说‘俺的核桃在手机里躺着,都能生钱!’”
半年后,小夏带着一份《成县核桃产业链金融解决方案》回校。
报告里夹着农户的感谢信:“小夏姑娘,俺家用贷款建了烘干房,今年核桃干卖了八万块!”
“冷库存了三千斤核桃,春节前卖了十二万!”
金融科大的礼堂里,学弟学妹挤得水泄不通。
小夏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核桃园的视频:农户数钱时的笑脸,冷库前排队存核桃的长队,合作社墙上“金融助农”的红标语。
“有人问我,去基层苦不苦?”她提高了声音,“苦!但看着老乡的核桃变成钱,看着娃的学费有着落,看着整座山都活了——这苦,甜得很!”
台下掌声雷动。
校长笑着点头:“今年‘下沉计划’的报名表,比去年多了三倍。”
小夏回陇南那天,老周带着全村人来车站接她。
卡车斗里堆着刚收的核桃,老周拍着车厢喊:“小夏!你教俺们存的冷库,今年能存两百吨!
俺们商量好了,明年开春,给你留十亩地种新品种核桃!”
小夏跳下车,接过老乡递来的核桃,剥开咬了一口:“甜!”
她望着漫山的核桃林,想起毕业时沈逸风的话。
金融的青春,从来不在报表的数字里,而在老乡数钱的笑纹里,在核桃从青果变金果的过程中,在每一片被金融活水滋润的土地上。
夜色渐浓,小夏坐在冷库前的台阶上,打开电脑修改方案。
月光洒在她脸上,映着屏幕上跳动的“仓单质押”数据。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会有更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
带着金融的梦想,
扎根泥土,
让每一颗山货,
都长成“金疙瘩”;
让每一寸乡土,
都绽放金融的光芒。
喜欢沪上银窟龙虎斗请大家收藏:(m.2yq.org)沪上银窟龙虎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