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矶谷廉介看来,宋剑飞带着川军进攻徐州,那纯粹就是在虚张声势罢了,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可怕的地方。
他觉得川军虽然来势汹汹,但仅仅是6万的中国军队,竟然就能让一个完整的甲种师团,困守在徐州城中不敢出战,这实在是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那么这一场中日战争就别再想着什么3个月打败中国了。
要知道,甲种师团在日本军队中,那可是战斗力相当强悍的存在,居然被6万中国军队逼得,只能龟缩在城中,这要是传出去,简直是日本军队的耻辱。
中国的军队数量众多,而日本的军队数量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要是按照这样的比例来计算,要是每次战斗都像徐州这样,大日本帝国还要什么灭亡中国,早就被中国灭亡了。
他认为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多,但不一定就有强大的战斗力,日本军队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秀的军事训练,理应占据上风。
这是荻洲立兵不想承担全部军火储备被炸的责任找的借口。
所以他的想法就是,徐州的事情就交给荻洲立兵自己去解决。他觉得荻洲立兵作为一个指挥官,应该有能力处理好徐州的局势,不需要其他师团来插手。
南下作战对于日本军队来说才是至关重要,只有拿下重要城市武汉,才能进一步扩大在华的势力范围,实现他们的侵略野心。
让自己去救援徐州,那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武汉会战才是战略方面的问题。孰轻孰重,难道派遣军司令部的那些大佬们分不清吗?
你还别说,在整个中日战争之中,小鬼子的确犯下了许多为了面子发起的战役。
他们总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大日本帝国”的尊严和荣誉,而不顾实际的战略利益,盲目地发起一些不必要的战役。
小鬼子最喜欢做的就是,只要有一个鬼子被包围,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加以救援,从而打乱了整个战略计划。
这也不怪日本,他们是一群赌徒,赢得起输不起。
在战争中,他们总是抱着侥幸心理,想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冒险行动来获取胜利。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会变得疯狂和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地想要挽回局面,结果往往是越陷越深。
同时他们从古至今最缺乏的就是战略家。反而多的是战术家。
日本的军事将领们在战术运用上往往非常出色,能够在局部战斗中取得胜利。
但在战略规划方面,他们却显得非常欠缺,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走向。
这段时间里,能够称上战略家的只有三本五十六了。
三本五十六在日本军队中,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将领,他能够看到战争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危机,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建议。但可惜的是,他的声音往往被其他战术家所淹没。然后被美国鬼子给嘎了。
为什么日本不出着名的战略家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日本的地形地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一个巴掌大的国土,生存上面的人平时只能小步疾走,迈大一点步子都不敢,如果步子迈大了,说不定就掉海里了。
那么狭小的土地,怎么能孕育出广阔胸怀的人呢?
孕育出伟大的战略家,就必须先拥有一片广阔的土地,必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
像中国这样拥有广袤土地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就能够培养出许多层出不穷杰出的战略家。
广阔的地理环境,使得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厚的历史沉淀则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战争的规律和趋势。
所以就出现了日本人对中国的作战中在战术上屡屡得手,而在战略上却永远处于被动状况。
然而100次的战术胜利,却不能弥补一次战略上的失败。战术胜利只是在局部战斗中取得的成果,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这些战术胜利并不能转化为最终的胜利。而一次战略上的失败则可能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使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这就是那个伟人为什么发表了论持久战,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定下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
最终中国人按照这个伟大的战略目标,赢得了对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矶谷廉介看到了武汉会战的必要,看到了徐州的微不足道,但他也仅仅是比别的人看的更远了一点而已。
他绝对没有看到,即便他们打下了武汉,他们即将面对的兵力枯竭损失惨重的局面。无法继续扩大战果。
所以这一次矶谷廉介对救援荻洲立兵是不情不愿的。他对荻洲立兵的能力也有所怀疑,认为他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徐州的问题,而不是依赖其他师团的救援。
再加上他在武汉会战中台儿庄战役巨大的损失,他的后援补充兵力还在赶来的路上。
台儿庄战役给矶谷廉介的部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使得他的兵力大幅减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抗日锄奸特战队请大家收藏:(m.2yq.org)抗日锄奸特战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