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山口发报请求宽延时间的时刻,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与此同时,和他发出的电报一同飞到华北派遣军司令部的,还有来自徐州城内的荻洲立兵相关的紧急情报。
那封电报中满是哀求之词,详细地说明了徐州的严峻情况:徐州即将断粮,即便把城内所有的中国人都饿死,一天只供应一顿饭,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仅仅能坚持一个月了,这还是秉持着料事从宽的原则来计算的。可以想象,在那座被围困的城市里,粮食的匮乏已经到了何等可怕的地步。
这样一来,事情的严重性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按照山口一男的平均行军速度来计算,等到他好不容易赶到徐州的时候,第13师团恐怕早就因为饥饿变成人干了。在战争中,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而此时的局势已经容不得丝毫的拖延。
救急才是当前最为关键的事情,于是华北派遣军紧急下达命令,要求16师团抛弃不必要的辎重。辎重联队只带足战役基数的弹药,至于粮食和其他物资,则沿途就地交给地方维持会解决。命令中强调要全速赶往徐州救援第十三师团,不得有任何延误。
军令如山,在这紧急的时刻,每一个军人都必须服从命令。
山口一男有着当元帅的野心,而有这样远大抱负的人,就证明他不可能是个傻子。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会轻易地盲目服从。在面对这样的命令时,他心里有着自己的担忧和疑虑。
他心里十分清楚,一万五千人行军过程中的粮草物资全靠沿路解决,交给维持会,那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维持会的能力和可靠性又有多少呢?但知道这些又能怎样呢?军情紧急,军令如山,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出发。在出发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担忧。
开始的时候,行军一路还算顺利。他们走的是江淮平原,这里道路平坦,交通便利,物产也算丰厚。所以当地的维持会还能够满足部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资。
在这样相对顺利的情况下,部队的行军速度也比较快,大家的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是,走着走着,部队就进入了苏北的丘陵地区了。按照常理来说,这里本应该是道路难行,地形复杂,而且物产匮乏。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却感受到了中国人对大日本皇军的“友善”。这种“友善”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十分特别,让山口一男等人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一些崎岖难行的山路,都有当地维持会自发地组织沿途的百姓,主动地为皇军修路。那些百姓们在维持会的组织下,不辞辛劳地在山路上忙碌着,这一幕让山口一男等人,觉得这里的百姓似乎真的很欢迎他们。
而且在这晚,一个联庄会的当地士绅,还精心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劳军行动。他带来了猪羊,还有日本人最喜欢的大米。那些物资堆积在营地前,看起来十分丰盛,让疲惫的日军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这样的热情,让山口一男大为感动。他觉得这里的百姓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对皇军如此友好。为此,他还亲自接见了这个连庄会的会长,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你滴,叫什么名字?”山口和蔼可亲地询问眼前这个文质彬彬,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不慌不忙地摘下礼帽,毕恭毕敬地,用不太熟练的日语回答:“在下叫于学勤。”他的态度十分谦卑,让山口一男对他的印象更好了。
“听你的口音是东北那嘎达的,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山口一男对他的来历感到有些好奇,在这苏北的丘陵地区遇到一个东北人,确实有些奇怪。
于学勤就谦卑地回答:“我正是东北人,因为家族在这一代有收购大米的生意,我这房就落地在这里定居。
我是深深感受了大日本在东北的治理恩惠,所以这次见到您的队伍路过,如见亲人,为此,我作为联庄会的会长,就组织了同行,捐了一些劳军之物,款待大日本皇军,以尽我对大日本在东北黄道乐土的统治恩情。”他的回答听起来合情合理,让山口一男深信不疑。
山口当时眯起眼睛,他觉得于学勤是一个可以为大日本帝国所用的人,想要给他一个官职来表示自己的赏识。笑着道:“哟西,你滴,大日本帝国朋友滴,我将向这里的占领军推荐你做一县长官,也好让你继续宣传大日本黄道乐土。”
“多谢,多谢。”于学勤连忙道谢,脸上露出感激的神情。
山口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于是当场就给于学勤写了一封推荐信,并且盖上了第16师团的关防大印,又盖上了自己的私章。看着那枚鲜红的印章,双方皆大欢喜。山口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而于学勤则暗自为计划的第一步成功而高兴。
吃饱喝足,第二天天还没亮,部队就继续急匆匆赶路。他们想要尽快赶到徐州,完成救援任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抗日锄奸特战队请大家收藏:(m.2yq.org)抗日锄奸特战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