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周远说,比起可能的安全事故,这点成本微不足道。
返工工作正式开始后,周远几乎住在了工地上。拆除已建结构比新建更复杂、更危险,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控制。他亲自监督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拆除,确保不影响保留结构的安全。
一天深夜,周远在临时板房里研究第二天的拆除方案时,陈默推门而入,手里拎着两瓶啤酒。
喝点?陈默递过一瓶,这几天够呛吧?
周远感激地接过啤酒,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短暂的放松。两人沉默地喝了一会儿,陈默突然说:知道吗,我十年前遇到过类似的事。
周远抬头,等待下文。
那时我还是个技术员,陈默盯着啤酒瓶,发现混凝土强度不合格,上报后却被领导压下了。后来那栋楼在装修阶段就出现了裂缝...他苦笑一声,我被调离原岗位,而那位领导现在已经是集团副总了。
周远这才明白陈默之前对纸上谈兵的抵触从何而来——那不是对理论的轻视,而是对行业阴暗面的失望。
这次不一样,周远说,有张总和集团支持我们。
希望如此。陈默将空瓶扔进垃圾桶,不过你小子确实有种,敢在那种场合上台说话。我年轻时要有你一半胆量...
他没有说完,但周远懂了。那一刻,他感到与这位曾经疏远的前辈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理解和联结。
返工进行到第十天,周远接到通知去集团总部汇报。走进会议室时,他惊讶地发现除了高志远等集团领导,还有几位陌生面孔。
周远,这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专家,高志远介绍道,他们对你的返工方案很感兴趣。
原来,集团将云端之塔的材料问题和处理方案作为典型案例向上汇报,引起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这次会议不仅是汇报,更是一次技术论证。
周远详细介绍了事件经过、检测数据和返工方案。当他展示结构安全分析时,一位白发专家打断了他:年轻人,你考虑过温度应力对拆除过程的影响吗?
这个问题正中要害。周远早有准备,调出温度监测数据和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我们安装了50个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形...
两个小时的汇报变成了深入的技术研讨。最终,专家们一致认为返工方案科学合理,甚至建议将这一案例写入行业警示教材。
周工,会议结束后,那位白发专家握住周远的手,你的专业精神和担当值得全行业学习。现在的年轻人,像你这样敢于坚持原则的不多了。
这样的评价让周远既欣慰又忐忑。欣慰的是专业能力得到认可,忐忑的是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返工只是开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回延误的工期,才是更大的难题。
回到工地,周远立即投入工作。但让他意外的是,工人们的态度明显改变了。以前见面只是点头之交的钢筋工、木工们,现在会主动打招呼,甚至提出改进建议。
周工,一位老钢筋工拦住他,我想了个办法,能加快核心筒钢筋绑扎速度...
这些细微的变化让周远意识到,坚持原则虽然短期内会引发抵触,但长远看却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工人们也许不懂复杂的技术分析,但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负责和担当。
随着返工接近尾声,新的钢材也陆续进场。这次,周远亲自监督每一批材料的检测,甚至多次突访检测实验室。他再也不会天真地相信纸面文件了。
一个雨夜,周远在办公室审核新的施工计划时,手机响起。是吴雅楠的号码。他犹豫再三,还是接了起来。
周远,吴雅楠的声音异常平静,我要离开设计院了。
周远不知如何回应,只能沉默。
你知道吗,吴雅楠继续说,我曾经也像你一样,认为工程就该纯粹做技术。但这一行有太多你看不见的力量...总有一天,你也会面临选择。
我已经做出选择了。周远坚定地说。
电话那头传来轻笑:希望你能一直这么坚定。再见,周远。
通话结束,周远站在窗前,看着雨水在玻璃上蜿蜒而下。吴雅楠的话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在这个复杂的行业里,坚持原则真的能走远吗?
第二天清晨,周远被紧急叫到张振国办公室。项目经理脸上带着罕见的笑容:看看这个。
那是一份集团文件——鉴于云端之塔项目团队在材料事件中的专业表现,集团决定全额承担返工成本,并与甲方重新协商工期。更重要的是,周远被破格提拔为项目副总工程师,协助张振国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这...周远一时语塞。
别高兴太早,张振国恢复了一贯的严厉,工期还是紧,质量要求更高了。从今天起,你的担子更重了。
周远郑重点头。他知道,这不是奖励,而是更大的责任。走出办公室,他望向正在的云端之塔,阳光在钢结构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那里有他的理想,他的坚持,和他作为工程师的初心。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不会忘记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建造真正安全、坚固的建筑,让每一个走进其中的人都能安心。
这是工程人的使命,也是钢铁之魂的真谛。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