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点燃一支烟,陷入沉思。最终他掐灭烟头:这样,两个方案同时准备。你负责完善你的方案,我再和王教授谈谈,看能不能降低合作门槛。
这个决定让周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接下来的一周,他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和实验室,反复优化节点细节。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饿了啃几口面包。陈默看不下去了,强行把他拉出办公室:你这样会垮的!
没时间了...周远揉着酸胀的眼睛。
听着,陈默按住他肩膀,工程不是一个人能扛的。让我帮你。
在陈默协调下,公司总部派来了三名钢结构专家协助周远。同时,实验室24小时轮班进行模型测试。第三次测试后,结果终于达到预期——节点在105%设计荷载下依然保持完好。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周远却盯着破坏后的模型出神——破坏模式与计算预测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理论模型的可靠性。他长舒一口气,给张振国发去消息:我们的方案可行。
然而,就在准备最终汇报的前夜,周远接到了父亲突发脑溢血的消息。他连夜赶回老家,在ICU外守到天明。当父亲终于脱离危险,却留下左侧偏瘫和语言障碍。
你爸这几年血压一直很高,母亲抹着眼泪说,总说工地忙,不肯好好检查...
周远握着父亲僵硬的手,心如刀绞。这位老铁路工程师曾教会他什么是责任与坚持,如今却只能无助地躺在病床上。
令人意外的是,当周远拿出云端之塔的图纸时,父亲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费力地抬起能动的那只手,指着穹顶节点部位,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
爸,您说慢点...
父亲艰难地重复着,终于,周远听懂了那个词——冗余度。
工程学术语,指超出必要强度的安全储备。父亲是在提醒他,关键部位必须留有足够的安全余量。
我明白,周远紧握父亲的手,您放心。
父亲露出欣慰的表情,又含糊地说了几个词。这次周远花了更长时间才听懂:别...像...我...
别像我?周远不解其意,直到母亲解释:你爸是说,别像他一样只顾工作不顾健康。他后悔没早点退休...
三天后,周远回到工地,带着父亲的嘱托和更坚定的决心。他向张振国汇报了父亲提醒的冗余度问题,两人决定对方案进行最后一次优化。
增加20%的安全储备,张振国拍板,成本增加我来想办法。
最终评审会上,两个方案摆在了专家组面前。王振国的方案技术先进但成本高昂,且绑定特定供应商;周远的方案更保守但可靠性高,成本仅为前者的60%。
我坚持认为简化方案存在风险,王振国态度强硬,作为专家组组长,我不能推荐一个没有工程案例的方案!
会场气氛凝固。其他专家面面相觑,没人敢直接反驳这位权威。
王教授,周远突然站起身,如果我们能在现场做一个1:1的破坏性试验,证明方案可行性,您能接受吗?
这个大胆提议震惊了全场。1:1试验意味着巨额成本,通常只有科研项目才会这么做。
王振国眯起眼睛:年轻人,你知道那要花多少钱吗?
比起建筑安全,值得。周远直视王振国,寸步不让。
沉默。所有人的目光在王振国和周远之间来回移动。最终,王振国缓缓点头:好,如果你能证明,我就支持。
试验准备紧锣密鼓地进行。工地一角搭起了巨大的试验台,1:1的节点模型在严密监控下焊接组装。试验当天,几乎整个项目部的管理人员都到场了。
加载开始。20%...50%...80%...荷载稳步增加,监测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当达到100%设计荷载时,现场响起掌声,但周远示意继续。
110%...120%...节点依然完好。直到135%,第一道焊缝才出现细微裂纹。这个结果远超所有人预期,甚至比王振国的专利方案表现更好。
王振国盯着数据,脸色阴晴不定。最终,他走向周远,伸出手:恭喜,你证明了你的观点。看来我这个老头子也该更新知识库了。
这个举动让周远肃然起敬——真正的学者,终究是尊重事实的。
方案确定后,穹顶施工全面展开。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长期高强度工作让施工队伍精疲力竭,错误率明显上升。
又错了!周远指着刚吊装上的一根钢梁,方位角偏差3度!拆下来重装!工人们怨声载道。老焊工赵师傅直接撂下焊枪:周总工,弟兄们连轴转了两个月,眼睛都花了!再这样下去要出事的!
周远想发火,但看到工人们通红的眼睛和颤抖的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想起父亲病床上的叮嘱——人不是机器,会累的。
当晚,周远自掏腰包在工地空地上搞了个烧烤晚会。没有说教,没有工作安排,就是简单的聚餐。起初工人们拘谨不安,几杯啤酒下肚,气氛才活跃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