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周远的手机亮了。
立刻来我办公室。——张振国的短信从来简短得不近人情。
周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混凝土配合比报告保存好。肯尼亚铁路项目进入关键阶段,他连续三周每天工作十六小时,此刻最想做的就是回宿舍睡一觉。但张振国的召唤不容拒绝。
项目经理办公室的灯孤零零地亮着。推门进去,周远看到张振国站在窗前抽烟,背影如同一尊铁铸的雕像。办公桌上摊开几份文件,旁边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老式保险柜。
张振国头也不回。
周远悄悄观察着那些文件,隐约看到强度检测数据异常等字样。胃部突然一阵绞痛——在工程界,这类词汇往往意味着麻烦。
看看这个。张振国终于转身,将一份报告推过来。
周远快速浏览着内容,眉头越皱越紧。这是三个月前的基础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数据显示28天抗压强度不达标。但蹊跷的是,最终归档的版本中,这些数据被了。
谁干的?周远抬头。
你觉得呢?张振国反问,眼神锐利如刀。
房间里静得可怕。周远再次检查报告,注意到签字栏有技术主管王工的签名,但笔迹略显僵硬。一个可怕的猜测浮上心头。
王工他...篡改了数据?
张振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保险柜,取出另一份文件:再看看这个。
这是一份匿名举报信的复印件,指控王工收受混凝土供应商贿赂,故意放行不合格材料。信中列举的具体案例与周远手中的报告完全吻合。
为什么不早处理?周远声音发紧。基础混凝土强度不足意味着整条铁路存在安全隐患。
等证据链完整。张振国吐出一口烟,王工跟了集团十五年,必须铁证如山。
周远突然明白了今晚被叫来的原因。作为项目副总工,他有责任参与这种重大决策。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张振国在考验他。
如果这是你负责的项目,果然,张振国缓缓问道,你会怎么处理?
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凶险。举报是否属实?证据是否充分?处理王工会不会影响项目进度?如何向总部和甲方交代?一系列复杂考量在周远脑中飞速闪过。
他抬头直视张振国的眼睛:全部返工。
理由?
数据不会说谎。强度不达标就是隐患,没有中间地带。周远指向报告上的数字,比起通车后的安全事故,现在的损失微不足道。
张振国脸上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表情:知道返工意味着什么吗?至少三个月延误,上亿损失,甲方很可能撤资。
那就让他们撤。周远声音坚定,工程人的良心比技术更重要——这是您教我的。
这句话仿佛触发了什么。张振国突然掐灭烟头,转身打开保险柜最底层,取出一个皮质笔记本。封面已经泛黄,边角磨损严重。
我三十年前的工程日志,他罕见地露出微笑,看看扉页。
周远翻开第一页,上面用苍劲有力的笔迹写着:工程人的良心比技术更重要。——1989年7月于杭州
他猛地抬头:杭州基坑事故?
张振国点头:那年我二十七岁,是调查组最年轻的成员。看到那些因偷工减料而丧生的工人...他罕见地停顿了一下,从那以后,我发誓经手的每个项目,质量必须是红线。
周远突然理解了张振国所有的严苛与不近人情。那不是性格使然,而是一个经历过惨痛教训的工程师的自我救赎。
王工的事怎么处理?他问。
已经处理了。张振国从保险柜取出一份辞职信,他今晚提交的,理由是健康原因。集团决定冷处理,不公开但永不录用。
那混凝土...
全部钻孔取芯检测,不合格的爆破重做。张振国的语气不容置疑,甲方那边我去解释。
周远松了口气,却又想到一个问题:您为什么让我参与这件事?
张振国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回保险柜,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周远:看看。
信封里是一沓泛黄的文件——周远七年前刚入职时的考核表、云端之塔期间的几次关键决策记录、马来西亚项目的技术方案...甚至还有几封针对周远的投诉信复印件,都被张振国批注已核查,不属实。
这是...
我关注的每个有潜力的年轻人,都有这样一份档案。张振国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你那份最厚。
周远喉咙发紧。原来自己职业生涯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有这位严师在暗中关注和保护。
知道我为什么总对你特别严格吗?张振国问。
周远摇头。
因为你太像年轻时的我。张振国望向窗外,有技术,有魄力,但太容易得罪人。需要有人...适当引导。
这句话让周远想起云端之塔时期,每当他冲动行事时,总是张振国或陈默在背后收拾残局。原来那不是简单的职场关系,而是一种传承。
王工的接替人选,张振国突然转换话题,我推荐了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