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项目的紧急来电在凌晨三点将周远惊醒。
周总工,3号隧道涌水量突然增大,支护结构出现位移!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恐慌。
周远瞬间清醒,一边接电话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冷光映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突发险情。远程查看监测数据后,他下达了立即撤离和加强支护的指令,但问题根源仍未找到。
结束通话后,周远睡意全无。窗外,内罗毕的夜空繁星依旧,但他已无暇欣赏。隧道涌水问题困扰项目多时,各种常规方案都收效甚微。他需要新的思路,需要...父亲的经验。
这个念头让周远胸口发紧。三个月前,父亲第二次脑梗发作,语言功能严重受损,右手几乎无法活动。那位曾经能用单手完成复杂计算的老工程师,现在连握笔都困难。
犹豫再三,周远还是拨通了视频电话。母亲接听后,镜头转向病床上的父亲——比上次见面更加消瘦,但眼睛依然有神。
爸,打扰您休息了。周远调整屏幕,展示隧道剖面图,我们遇到涌水问题,想听听您的看法。
父亲的目光立刻变得专注。他微微抬起颤抖的右手,在虚空中画了几个符号。周远立刻认出那是水文地质图中表示含水层的标准符号。
您认为有隐蔽含水层?
父亲点头,又做了个的手势。周远赶紧调出地质勘探报告。当看到某页角落的备注时,他猛地坐直——局部可能存在未探明裂隙水。
就是这个!周远激动地说,勘探不够详细!
父亲又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然后向镜头竖起大拇指。这是他们之间的老暗号——用脑子思考,你很棒。
通话结束后,周远立即组织团队调整方案,重点排查隐蔽含水层。忙碌一整天后,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宿舍,却收到母亲的紧急消息:你爸发烧了,医生说是肺部感染,情况不太好。
周远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微微发抖。工程师的本能让他立刻查询最快回国航班,但理智又提醒他隧道险情未除。这种撕裂感如钝刀割肉。
我尽快回来。他最终回复母亲,随即联系了航空公司。
次日凌晨,隧道内终于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含水裂隙,与父亲的判断完全一致。处理完应急措施后,周远直奔机场。十八小时的航程中,他无法合眼,脑海中全是父亲教他使用计算尺的画面——精确到0.01,这是工程人的底线。
医院走廊的消毒水气味扑面而来。母亲坐在ICU外的长椅上,眼眶深陷。看到周远,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医生说...不太好。感染引发了多器官衰竭。
透过玻璃,周远看到父亲身上插满管子,监护仪的曲线微弱但顽强地跳动着。一种熟悉的倔强——就像父亲当年坚持重新计算青藏线某个涵洞,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他有话对你说。母亲从包里取出一个旧笔记本,昨晚稍微清醒时,非要我记下来。
笔记本上是母亲工整的字迹:隧道治水三原则:1.排导结合;2.刚柔并济;3.因地制宜。——1987年成昆铁路白家岭隧道抢险总结
周远眼眶发热。原来父亲早就遇到过类似问题,而且记得如此清晰。他轻轻推开ICU的门,坐在父亲床边,握住那只曾经绘制过无数蓝图的手。
爸,我找到问题了,就是隐蔽含水层。我们正在按您说的原则处理...
父亲的眼睛微微睁开,目光落在儿子脸上。他颤抖的手指在床单上划动,似乎在画什么。周远仔细观察,认出那是一个工程符号——表示的标准图示。
您放心,我们增设了监测点,24小时值守。
父亲又画了个问号。
数据?周远猜道,每小时记录一次,我随身带着。
他掏出平板电脑,展示实时监测画面。看到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父亲紧绷的面容略微松弛。
突然,监护仪警报响起。父亲的手猛地抓住周远手腕,力道之大完全不像病人。他的嘴唇颤抖着,似乎想说什么,但只能发出含糊的音节。
医...医...
医生和护士冲进来实施抢救。周远被请出病房前,最后看到的是父亲固执指向平板电脑的手指——即使在这种时刻,他仍然惦记着工程数据。
走廊上的等待如同酷刑。四小时后,医生终于出来宣布危险暂时解除,但情况依然不稳定。获准短暂探视时,周远发现父亲已经陷入昏睡,但右手仍保持着握笔的姿势。
他一直这样,护士小声说,昏迷中也在空中画图。昨晚我们换床单时,发现他在上面写满了数字和符号。
回到医院临时安排的家属休息室,周远彻夜研究父亲笔记中的治水方案。天蒙蒙亮时,他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笔。来查房的护士看到这一幕,轻轻对同事说:看,父子俩连握笔的姿势都一样。
三天后,父亲奇迹般地挺过了危险期。当周远再次获准进入病房时,老人已经能够坐起来,虽然说话仍不流畅,但思维异常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