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冲出驾驶室,暴雨立刻将他浇透。远处,年轻的测量员小林正试图抢救昂贵的全站仪,而他上方的边坡已经开始滑动!
小林!快跑!周远大喊,但声音淹没在雨声中。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影箭一般冲过去——是老王!他一把推开小林,自己却被滑落的泥土砸中腿部。工人们迅速将两人拖到安全区域。
医务室里,医生给老王的腿打上临时夹板。骨裂,需要静养六周。
六周?老王瞪大眼睛,项目怎么办?
有周工在呢。医生安慰道。
老王看向站在一旁的周远,眼神复杂。最终他叹了口气:周工,西段边坡就交给您了。记住,鸡爪裂最怕水,必须先排水再支护。
这是老王第一次用如此郑重的语气托付工作。周远点头:您放心养伤,我会多请教您的经验。
老王咧嘴一笑,从头上摘下那顶沾满各色油漆的安全帽:戴着它,工人们就听你的。
这顶帽子堪称一部工程史——每道油漆都代表一个重大项目:槟城大桥、双子塔、新加坡金沙酒店...最上面的一道是正在进行的铁路项目。
这...太珍贵了。周远不敢接。
拿着吧,老王将帽子塞给他,我老了,该给你们年轻人让路了。不过,他眨眨眼,记得还我,退休典礼上还要戴呢。
接下来的日子,周远每天戴着老王的安全帽巡视工地。神奇的是,那些曾经对他爱答不理的工人们,现在会主动汇报问题、提出建议。帽子上的油漆仿佛某种密码,让他这个外来者获得了认可。
更令周远惊讶的是,当他放下身段请教时,工人们展现出的经验智慧远超预期——老林能通过铁锹挖土的声响判断土质;阿旺看一眼渗水颜色就知道水源距离;甚至年轻的阿迪也掌握了几十种本地植物的固土特性。
为什么以前不告诉我这些?周远问阿迪。
您没问啊,阿迪模仿着老王的语气,而且您总是一副我懂科学的样子...
周远苦笑。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工程师最重要的是谦逊,因为大自然永远比你懂得多。
一周后,老王拄着拐杖回到了工地。看到西段边坡已经完成永久性支护,而且完全采纳了他的排水方案,老脸笑成了一朵菊花。
周工,听说您这几天把土地神也拜了?他调侃道。
周远笑着摘下那顶珍贵的安全帽还给他:不,我只是学会了倾听土地的声音——通过您的工友们。
老王哈哈大笑,突然正色道:其实我知道规范很重要。年轻时我也像您一样,非黑即白。他指着帽子上的油漆,是这些项目教会我,工程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无数灰色地带找到最安全、最实用的那条路。
这句话让周远醍醐灌顶。他忽然理解了张振国、陈默这些前辈的良苦用心——他们不是在打压创新,而是在帮他理解工程的复杂本质。
雨季结束后,项目进展神速。周远和老王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前者负责技术方案的理论依据,后者则确保这些方案在当地的可行性。两人常常为了一个细节争论不休,但最终总能找到最佳平衡点。
您和周工现在像一对父子。阿迪有一次开玩笑说。
老王哼了一声:胡说!我哪有这么较真的儿子?但眼角的笑意出卖了他。
周远则在自己的工程笔记中写下新的感悟:工程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发现每个人的价值。有时候,一顶沾满油漆的安全帽比所有规范都管用。
项目竣工前夕,老王神秘兮兮地将周远叫到工地一角:周工,给您看个东西。
他掀开一块防雨布,露出两棵精心培育的树苗。
这是...
竹苗,老王得意地说,我特意找来的马六甲竹种。一棵种在项目部,一棵您带回中国。等它们长高了,做根新计算尺。
周远心头一热。他记得曾经跟老王提过父亲的老式计算尺,没想到老人记在心里,还准备了这样一份礼物。
谢谢您,王队长。我会把它种在云端之塔旁边。
老王摆摆手:谢什么,工程师总要留点东西给后人。他望着延伸向远方的铁轨,等我的孙子坐火车经过这里,我就可以说:看,那段路基用的竹子是你爷爷选的!
通车典礼上,周远特意安排老王站在最前排。当首列火车鸣笛驶过时,老人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工程礼。阳光照在那顶斑驳的安全帽上,每一道油漆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周远知道,自己在这位老工程人身上学到的,远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那是一种对工程本质的理解,一种在规范与经验、技术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而这种智慧,将如那两棵竹苗一样,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