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工,这东西真神奇!林涛摸着已经固化的塔基表面,比水泥光滑多了,而且根本不怕冷。
周远难得地露出微笑:这只是开始。等所有塔基都完成,我们就能开始组塔了。
然而,就在第一座铁塔即将竖起的那个清晨,灾难降临了。
周远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抓起羽绒服冲出门,迎面撞上满脸惊慌的林涛。
周工!1号塔...塌了!
周远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跟着林涛狂奔向工地,高原稀薄的空气让他肺部火烧般疼痛,但他顾不上这些。
眼前的景象让他如坠冰窟——那座30米高的试验铁塔倾倒在地,复合材料基础从中间断裂,像被巨人掰开的饼干。
工人们围在周围,窃窃私语。周远听见有人小声说:早就说洋玩意儿不靠谱...
王铁军走过来,脸上没有嘲讽,只有深深的忧虑:周工,昨晚突然降温到零下三十度,基础材料可能太脆了。
周远跪在断裂的基础旁,手指颤抖地抚过断面。他在德国测试时,材料明明能承受更低的温度。问题出在哪里?
回到办公室,周远把自己关在屋里,一遍遍检查设计和施工记录。窗外,太阳渐渐西沉,将雪山染成血红色。
敲门声响起,周远头也不抬地说了声。
年轻人,不吃饭可没力气解决问题。一个陌生的声音传来。
周远抬头,看见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削的老者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
您是?
李志强,退休前是青藏铁路的工程师,现在被返聘来当顾问。老人把面条放在周远面前,张总让我来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周远苦笑:我的骄傲自大让公司损失了几十万。
李志强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我看了你的设计,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高原啊,它有自己的脾气。他指着窗外,你知道为什么藏族同胞的房子都是平顶、厚墙、小窗户吗?
周远摇头。
因为这样最能适应高原的气候。李志强说,你的材料很好,但可能太了,忘了向当地人学习最简单的智慧。
周远若有所思。他突然想起在德国时教授常说的话:最好的工程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合作。
李工,您是说...我的设计缺乏对高原特殊环境的适应性?
李志强笑了:明天我带你去见个人。
第二天清晨,周远跟着李志强来到附近的一个藏族村落。在一间传统的石砌平房前,一位身着藏袍的年轻女子正在晾晒草药。
卓玛,这是我跟你说过的周工程师。李志强用藏语介绍道。
卓玛向周远行了个礼,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李叔叔说您需要了解高原的。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卓玛带着周远在村子周围参观,讲解当地人是如何应对极端气候的。从房屋的朝向到蓄热材料的运用,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智慧。
我们从不与自然对抗,卓玛指着一处用草皮覆盖的羊圈,而是找到与它共处的方式。
回工地的路上,周远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新的想法。他突然停下脚步:李工,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复合材料本身没问题,但我忽略了基础与周围冻土的热交换平衡。在突然降温时,基础比冻土收缩得更快,导致应力集中...
李志强拍拍他的肩膀:现在你开始用高原的方式思考了。
连夜修改设计方案后,周远加入了传统蓄热材料和相变材料层,在复合基础周围形成一个温度缓冲带。同时,他重新设计了基础结构,使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柔性变形。
一个月后,新的试验塔成功经受住了零下三十五度的考验。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银白色的塔身上时,周远站在塔下,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缓缓升腾。
林涛兴奋地跑过来:周工,成功了!张总说要把这个新设计申报专利!
周远摇摇头:这不仅是我的功劳。没有李工和卓玛的帮助,我可能已经打包回家了。
他仰头望向高耸的铁塔,在湛蓝的天空下,这座钢铁巨人仿佛与雪山融为一体。这只是天脊线的第一座塔,后面还有数百公里的征途等着他们。但此刻,周远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平静。
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在高原上建造的真正秘诀——不是征服,而是理解;不是对抗,而是合作。这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远处的工地上,工人们已经开始准备第二座塔基的材料。周远深吸一口稀薄而清冷的空气,迈步向他们走去。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一个新的篇章正等待书写。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