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e to the Roof of the World!(欢迎来到世界屋脊!)
小格桑站在高原国际夏令营的入口处,用练习了好几天的英语向新来的营员们打招呼。九岁的她今天特意穿上了妈妈给她做的藏汉结合的小裙子,头发梳成两条精致的辫子,上面缠着象征好运的五彩丝线。
夏令营的旗子在高原风中猎猎作响,上面画着藏羚羊和输电塔的图案——这是周远和卓玛的生态工程研究中心首次举办的国际儿童活动,邀请了来自八个国家的孩子,主题是当工程遇见生态。
你好!我是美雪,从日本来。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用中文自我介绍,然后赶紧补充了一句,我只会说一点点中文。
小格桑眼睛一亮,立刻切换成刚学会的日语问候:こんにちは!私は小格桑です!(你好!我是小格桑!)发音虽然生硬,但足够让美雪惊喜地拍起手来。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小格桑用英语、日语和临时学的几个法语、希伯来语单词,配合夸张的手势,成功让所有国际营员都笑了起来。卓玛在不远处看着女儿的表现,眼中满是骄傲。
她简直是个外交官。周远走到妻子身边,手里拿着刚调试好的AR眼镜——这是他为夏令营特别准备的神奇眼镜,戴上后能看到输电塔和野生动物的三维互动演示。
更像个小酋长。卓玛笑着纠正,记得她两岁时就能让岗仁村所有孩子跟着她满山跑吗?
开营仪式上,周远和卓玛向二十多个孩子介绍了高原上的特别之处——如何让铁塔和藏羚羊成为朋友。小格桑则负责演示爸爸发明的AR眼镜,当美雪戴上眼镜看到虚拟的藏羚羊从输电塔下穿过的画面时,发出了惊喜的尖叫。
我要做小格桑的搭档!美雪用简单的英语加手势向老师请求。就这样,中日小分队成立了,她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了个名字——塔与羊的朋友们。
夏令营第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原定的野外考察计划。更糟的是,通往观察点的小木桥被暴涨的溪水冲毁了。
现在怎么办?来自肯尼亚的男孩失望地看着湍急的溪流,我们今天看不到藏羚羊了吗?
周远检查了断桥的情况:水流太急,重修木桥至少要一天。
小格桑咬着嘴唇思考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爸爸!我们可以造一座临时桥!用你教我的动态结构
临时桥?在这里?周远惊讶地看着女儿。
用那些!小格桑指向不远处的材料堆放处——那里有昨天孩子们做手工剩下的PVC管、绳索和一些轻质合金板。
在周远和卓玛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了小小工程师的第一课。美雪负责设计图纸,以色列的埃里克斯计算承重,肯尼亚的基马尼组织搬运...而小格桑则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用她特有的多语言加比划协调沟通。
两小时后,一座奇特的桥横跨溪流——主体是PVC管构成的三角形框架,铺着轻质合金板,两侧用绳索固定在岸边的巨石上。最特别的是,桥身中段设计了可随水流摆动的浮动模块,就像会呼吸一样适应水位变化。
这叫...生态动态桥!小格桑骄傲地向老师们介绍,羊羊过的时候不会害怕,因为桥会跟它们!
卓玛蹲下身检查桥梁结构,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甚至模仿了藏族吊桥的设计,在关键节点加入了羊毛减震装置。这是谁的主意?
美雪说日本寺庙用绳子防地震,小格桑兴奋地解释,然后埃里克斯说他爷爷的农场用旧轮胎做减震,我就想起妈妈说的藏族人用羊毛...
周远看着这座充满童趣却又暗含工程智慧的临时桥,突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他一直追寻的最纯粹的表现形式——没有专业术语,没有文化隔阂,只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直觉理解。
夏令营第五天是野外考察日。小格桑带领塔与羊的朋友们小组走在队伍最前面,不时用AR眼镜寻找藏羚羊的踪迹。
看!那边!她突然压低声音,指向远处的山坡。一群藏羚羊正在悠闲地吃草,几只幼崽蹦蹦跳跳地玩耍。
孩子们屏住呼吸,通过望远镜观察这珍贵的场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埃里克斯为了获得更好的视角,不小心踩空扭伤了脚踝,疼得脸色发白。
别动!小格桑立刻跑到他身边,检查伤势后迅速做出判断,我们需要担架。
在其他孩子惊慌失措时,小格桑冷静地指挥大家找来结实的树枝和美雪带来的野餐毯子,用绳索绑成一个简易担架。更令人惊讶的是,她一边操作,一边用藏语哼起了一首古老的民谣——这是卓玛平时哄她睡觉时唱的。
这首歌能让疼痛飞走。小格桑用简单的英语向埃里克斯解释,然后教大家一起哼唱。神奇的旋律似乎真的起了作用,埃里克斯渐渐放松下来。
回营地的路上,周远和卓玛跟在孩子们后面,看着小格桑走在担架旁,时而用英语安慰埃里克斯,时而用日语跟美雪讨论如何改进担架设计,时而用刚学的希伯来语数字跟埃里克斯玩数数游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