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河路口笼罩在诡异的蓝色雾气中。周远站在临时指挥所的窗前,看着远处729矿山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自从带回休眠诱导器和林雪梅教授的方程式,已经过去了28个小时,距离菌群自毁的时限只剩不到12小时。
军方刚刚下达了疏散令。陈明宝推门而入,脸上蒙着一层煤灰,半径五公里内的所有村庄,包括河路口镇。
周远调出天工系统的最新监测图。代表菌群活动范围的红色区域已经逼近河路口,最近处距离河岸仅300米。一旦菌群进入水系,富含稀土的将顺流而下,污染整个江华盆地。
休眠装置调试得怎么样了?
基本就绪。陈明宝擦了擦汗,但有个问题——最佳启动点在河路口正下方,那里是菌群最活跃的区域,温度超过90度。
周远转向实验室角落。林雪梅教授正在给丽莎讲解方程式的细节,两人面前的休眠装置原型机闪烁着微弱的蓝光。教授的脸色仍然苍白,但眼神坚定——她坚持要亲自参与最后的行动。
必须有人下去。周远说。
陈明宝沉默片刻,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认得这个地方吗?
照片上是年轻的张工站在一个矿井口,背后隐约可见729字样。周远摇摇头。
1982年7月29日,张老师在这里做了第一次野外实验。陈明宝指着照片角落——那里有个模糊的标记,三个菱形排成一列,同一天,他成立了三菱形小组,成员有我父亲、林雪梅,还有...
郑毅的父亲?周远突然领悟。
陈明宝点点头:藏族地质队最好的勘探专家。他们约定,这项技术只能用于生态修复和贫矿开发。他苦笑一声,但三个月后,ST集团的前身——瑞士泰拉矿业就拿到了初步数据。
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丽莎冲进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截获ST集团的通讯!他们雇佣了私人武装,正在向河路口集结!
屏幕上显示出一支车队正从省道驶来,至少六辆越野车,车上人员全副武装。
他们想阻止我们启动休眠装置。林雪梅教授站起身,如果菌群按时自毁,ST就能以中国生态灾难为由,推动国际社会解除他们的稀土出口限制。
周远快速思考着对策。军方支援至少还需要两小时,而ST集团的雇佣兵显然不会等。他看向休眠装置——这个融合了张工原始设计和林雪梅方程式的机器,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分头行动。周远下定决心,陈总,你带主力团队佯装从主井进入;丽莎和教授负责装置的最后调试;我找小路下河路口井。
太危险了!林雪梅反对,那里温度最高,而且——
而且ST集团想不到会有人从那里下去。周远已经穿上冷却服,张工当年选择河路口做实验,一定有原因。
陈明宝盯着周远看了几秒,突然咧嘴笑了:有种!我跟你一起去。他从柜子里取出两把地质锤,比枪好用,记得吗?
丽莎默默递过一个通讯器:加密频道,ST集团监听不到。她犹豫了一下,郑毅...有消息吗?
周远摇摇头。自从草楼矿分别后,再没收到郑毅的任何讯息。那个藏族汉子生死未卜,但此刻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进。
---
河路口矿井比想象的还要糟糕。升降机早已锈蚀报废,周远和陈明宝只能借助安全绳一点点下降。越往下,温度越高,冷却服的报警器不停闪烁。透过面罩,周远看到井壁上布满了蓝色荧光脉络,像无数毛细血管在搏动。
菌群在。陈明宝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看那些脉动频率...简直像有心脏在驱动。
周远检查天工系统的读数——菌群活性达到峰值,稀土浓度每小时上升0.5%。更令人不安的是,系统检测到大量有机化合物正在生成,某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已经启动。
自毁程序提前了!周远惊呼,现在估计只剩6小时!
他们加速下降,终于在150米深处找到了一个横向巷道。根据张工的老图纸,这里应该直通实验核心区。但刚走几步,前方就传来水流声——巷道已经被地下水淹没,水面泛着诡异的蓝光。
必须潜水过去。周远检查氧气储备,大约20米,另一端应该就是实验区。
陈明宝骂了句脏话,但还是开始准备装备。正当他们要下水时,耳机里突然传来丽莎急促的声音:ST集团的人突破军方防线了!至少十个人往河路口方向去!
紧接着是林雪梅教授的补充:休眠装置已调试完成,但需要放置在菌群最密集处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根据张老师笔记,应该在...
核心培养室。周远接口,我们马上到。
潜水过程如同噩梦。泛着蓝光的热水让能见度几乎为零,冷却服在高温水环境中效能大减。周远感觉自己像被煮在了一锅毒汤里,每前进一米都是煎熬。
当终于爬出水面时,两人都已接近虚脱。巷道尽头是一扇锈蚀的铁门,上面用红漆写着H-7核心区,下方是三个几乎被磨平的菱形刻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