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周,周远几乎住在了工地上。白天他带领团队勘测地形、收集数据;晚上则研究国外悬索桥案例,常常工作到凌晨。团队成员从最初的怀疑逐渐转为敬佩——这位年轻的总工不仅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也异常丰富,更重要的是,他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一丝不苟。
一个月后,初步勘测结果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东岸地质条件比预期复杂得多,存在大量溶洞和软弱夹层;而台风季节的最大风速达到了惊人的45米/秒,远超设计预期。
项目组紧急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
必须修改设计方案!一位老专家拍着桌子说,这样的风速下,传统悬索桥结构风险太大!
但工期已经确定,重新设计至少需要三个月!施工方代表反驳道。
周远静静听着各方意见,突然开口:我们不必推倒重来,但必须进行结构优化。他走到白板前,画出一个新的主梁截面,采用流线型箱梁设计,可以显着降低风阻。同时,在主缆上增加抗风索,提高整体稳定性。
这需要大量计算和试验验证。林涛皱眉道。
那就立刻开始。周远斩钉截铁地说,陈明,你负责组建计算小组;林涛,联系风洞实验室,我们需要在一周内拿到初步结果。
散会后,林涛拉住周远:老周,你太激进了。这种创新设计万一失败,责任谁来承担?
周远看着老同学担忧的眼神,轻声道:如果我们只敢走别人走过的路,就永远无法真正超越。虎门大桥必须成为中国桥梁技术的里程碑,而不是外国设计的复制品。
当晚,周远在临时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当他揉着酸痛的脖子抬起头时,发现陈明还坐在电脑前。
怎么还不休息?周远走过去问道。
陈明抬起头,眼睛发亮:周工,我查了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资料,他们采用了一种新型主缆防护系统,或许能解决我们的腐蚀问题。
周远凑近屏幕,两人热烈讨论起来。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年轻人眼中的热情,周远仿佛看到了刚入行时的自己——对桥梁技术充满无限憧憬和执着。
第二天清晨,周远接到张建国的电话,要求立即前往指挥部。推开门,他发现除了张总,还有几位部里的领导。
周远同志,根据最新指示,虎门大桥必须在1997年5月1日前通车,迎接香港回归。一位领导严肃地说,这意味着工期提前了两个月。
周远心头一紧:领导,目前技术难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提前工期风险很大。
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领导语气坚决,国家需要这座桥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工程技术实力。
走出指挥部,周远站在珠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压力如潮水般涌来,但他知道,作为工程师,既要勇于创新,也要敢于担当。他掏出笔记本,开始重新规划时间表和关键技术节点。
周工!陈明气喘吁吁地跑来,风洞实验室回话了,他们可以优先安排我们的试验,但要求我们提供更精确的模型参数。
周远点点头:召集全体技术组成员,一小时后开会。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所有技术风险,制定加速方案。
在接下来的会议上,周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将设计与施工并行推进,边优化边建设;同时采用预制拼装技术缩短关键工序时间。
这不符合常规工程管理流程。施工经理提出异议。
非常时期,非常方法。周远坚定地说,我会对技术方案负全责。
会议结束后,周远独自来到江边。夕阳西下,江水泛着金色的光芒。他想象着不久后这里将崛起的大桥,想象着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所有的压力、疲惫在那一刻都化作了动力——他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
夜深了,周远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桌上摊开的是最新修改的主梁设计图,旁边放着已经凉透的盒饭。他揉了揉太阳穴,拿起电话拨通了林涛的号码。
老林,我需要你的帮助。周远的声音有些沙哑,关于主缆架设,我有个新想法...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