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夜谭!设计院的老专家拍案而起,悬索桥主缆从来都是现场编缆,哪有预制拼装的道理?
国内没有相关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出了问题谁负责?质检部门的代表质疑道。
林涛清了清嗓子:我理解周工的创新精神,但虎门大桥是国家重点工程,容不得半点闪失。我建议还是采用传统方法,至于钢丝质量问题,可以争取进口配额。
周远环视一周,发现除了陈明等几个年轻工程师眼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大多数人脸上都写满怀疑和反对。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投影前。
各位,中国桥梁建设要走向世界,就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他调出自己连夜准备的对比分析图,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有三大优势:一是质量可控,可以在工厂严格检测;二是施工快捷,能节省至少两个月工期;三是维护方便,单根索股损坏可以更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至于没有先例——中国改革开放哪一项成就是靠墨守陈规取得的?如果今天我们不敢迈出这一步,中国桥梁就永远无法真正领先。
会议室鸦雀无声。张建国沉思片刻,开口道:周工,你有多少把握?
七成。周远实话实说,但我可以组织技术攻关,一个月内做出样品进行测试。
给你三周。张建国一锤定音,如果测试通过,就采用新方案;否则立即启动进口程序,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工期。
散会后,周远立即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陈明担任联络协调员。他们联系了宝钢特种钢材研究所,共同研发符合要求的高强钢丝;又拜访了多家橡胶制品厂,探讨外层防护套的材料配方。那段时间,周远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工厂之间,每天睡眠不足五小时。
一天深夜,周远正在办公室审阅最新的材料测试报告,林涛推门而入,手里拎着两瓶啤酒和一袋花生。
给,补充点能量。林涛把啤酒放在桌上,你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了。
周远这才感到一阵眩晕,接过啤酒猛灌一口:谢谢。材料强度达标了,但耐腐蚀性还是不够。
林涛坐下来,难得地露出笑容:老周,其实我一直很佩服你的勇气。大学时你就是我们班最有想法的一个,现在依然如此。
周远有些意外:我以为你反对创新。
我不是反对创新,是害怕失败。林涛叹了口气,虎门大桥承载的不仅是车辆重量,还有国家荣誉。万一我们搞砸了...
所以我们才要更谨慎,也更勇敢。周远拿起一份文件,看,这是陈明整理的日本技术资料,结合宝钢的最新合金配方,我有信心做出世界一流的主缆材料。
林涛翻看着资料,突然指着一处数据:这个参数有问题吧?日本人的抗疲劳次数怎么会这么高?
周远凑过去一看,两人立刻陷入技术细节的讨论。不知不觉天已微亮,他们却越谈越兴奋,啤酒瓶早已空了,桌上铺满了演算纸。
三周后,当第一根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样品通过全部测试时,整个团队欢呼雀跃。周远却悄悄走到工地边缘,望着珠江口汹涌的波涛——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样品通过验收的第二天,气象部门发来紧急通知:超强台风正在向珠江口移动,预计72小时后影响施工区域。
此时,大桥刚刚开始主缆架设,抗风能力极其脆弱。如果台风来袭,半成品结构很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项目指挥部紧急会议上,各方意见激烈交锋。
立即停止高空作业,拆除所有临时设施!施工安全主管喊道。
不行!主缆架设一旦中断,重新组织至少要延误两周!施工队长反驳。
张建国看向周远:周工,技术角度怎么看?
周远沉思片刻:我们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台风因素,但目前施工状态确实脆弱。我建议不全面停工,而是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在主缆上安装临时抗风索;二是建立实时监测系统,风力超标立即报警;三是做好应急预案,关键岗位24小时待命。
太冒险了!安全主管反对道。
林涛出人意料地开口:我支持周工的方案。我们新研发的主缆材料抗拉强度比传统方法高15%,加上临时抗风措施,应该能抵御10级以下大风。
张建国最终拍板:按周工方案执行,但设置六级风力预警线,超过立即全面停工。
台风来临前的48小时,工地变成了与时间赛跑的战场。周远带领团队在主缆上安装了数十个应变传感器,连接到他亲自设计的动态监测系统;同时,临时抗风索如蜘蛛网般在桥塔之间纵横交错。
台风登陆前一天晚上,周远和陈明在监测室里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外面已经开始刮起阵阵强风,临时板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周工,你去休息会儿吧,我来盯着。陈明劝道。
周远摇摇头:海伦的路径又向西偏了,中心可能直接经过我们这里。通知各班组再做一次加固检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