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境后的第四个小时,周远站在西人工岛的临时指挥部里,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终于开始平稳。窗外,加固后的仿生抗震结构如同巨鲸的肋骨,在汹涌海浪中巍然不动。
沉降止住了!年轻的技术员小陈欢呼一声,指挥部里爆发出疲惫的掌声。
周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手机屏幕亮起——是苏颖发来的乔乔最新画作。画面上的大桥长着鱼鳃般的结构,桥墩弯曲成螺旋状,角落里还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给爸爸的防台风大桥。
周工,交通部领导到了。秘书在门口轻声提醒。
周远匆忙抹了把脸,转身时差点撞上一个高大的身影。交通部副部长郑岩已经大步走了进来,军绿色的雨衣还在滴水。
了不起!郑岩握住周远的手,12级台风正面袭击,西人工岛只受了皮外伤。你那个鲸鱼骨架的设计,刚才专家组都在传阅。
周远引着郑岩走向沙盘:其实是综合了多种思路。明代石碑记载的龙脉走向,佐藤提供的《海防纂要》中的潮汐规律,还有...他顿了顿,我儿子画的卡通鲸鱼。
郑岩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这就是最高明的工程学——把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串联起来。他示意秘书关上门,声音突然压低:部里正在筹备渤海湾跨海通道的预研,想听听你的意见。
周远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渤海湾——那个以复杂地质条件和冬季浮冰着称的海域?没等他回应,郑岩已经推过一份保密文件。
初步设想是连接大连和烟台,全长超过120公里,将是深中通道的三倍。郑岩的指尖在渤海湾地图上画了个弧线,但冰期航运、地震带、还有...他忽然翻开文件最后一页,露出一张古老的海图复印件,这些被日本人标记过的位置。
周远呼吸一滞。那张泛黄图纸上的朱砂标记,与佐藤提供的珠江口龙脉图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渤海湾区域被密密麻麻标注了十几个危险点,旁边还有日文批注昭和十二年实测。
1937年?周远猛地抬头,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勘测渤海湾?
不只是勘测。郑岩从公文包取出一本档案册,抗战胜利时,我们在大连港截获过一批地质资料。这些年陆陆续续发现,日本人在东北、华北系统性地搜集了我们的水利典籍和地脉记载。他翻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
周远盯着那张手绘图纸——渤海海峡某处海底峡谷被特别标注,旁边写着汉字龙断处,癸未年七月初八地动,岛沉。记录日期是1940年8月。
去年海洋局的深潜器刚好拍到这里的地质裂缝。郑岩滑动平板电脑,调出几张高清照片。海底山脊上,一道约三百米长的裂痕如同被巨斧劈开,周围散落着规则的方形石块,明显是人工建筑遗迹。
周远的后背沁出冷汗。如果这些确实如古籍记载那样活跃...
我需要佐藤手里的全部资料。周远声音发紧,特别是关于渤海湾的部分。
郑岩点点头:国安已经同意你参与后续审讯。不过在那之前...他指了指窗外,先把你家门口的记者应付了。
---
临时新闻发布会现场闪光灯刺得周远睁不开眼。当他展示台风中屹立不倒的西人工岛视频时,后排突然站起一个戴鸭舌帽的记者。
周总工程师,听说这次应急方案灵感来自您五岁的儿子?这是否意味着深中通道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需要靠孩童的异想天开来补救?
会场霎时安静。周远认出那是《东亚工程周刊》的记者——中村裕也曾经投稿的媒体。他缓步走下讲台,大屏幕上同步切换出乔乔的画作和明代石碑的照片。
工程学的进步从来都需要跨界思维。周远点击遥控器,画面变成仿生抗震结构的3D解析图,郑和船队的水密舱来自观察竹节,埃菲尔铁塔的结构灵感是人骨。而我儿子...他停顿了一下,屏幕上出现乔乔在病床上画画的照片,他提醒我们大桥应该像海洋生物一样适应环境,这恰恰与《海防纂要》中师法自然的智慧不谋而合。
后排记者突然追问:那您如何看待日本学者指控中国抄袭他们的抗震理论?
周远胸口发闷。三天前佐藤在审讯室里的供述言犹在耳——你们现在用的抗震参数,其实来自明代《治水全书》的算法,1938年被皇军从宁波天一阁运往东京。
我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周远示意工作人员播放国安部门提供的资料。画面中,佐藤健二正指着《海防纂要》的某一页:...这部分潮汐计算公式,中村君直接套用在了深中通道的论文里,实际上它最早出现在宋代《营造法式》...
视频戛然而止。周远面向寂静的会场:真正的工程师尊重历史,更尊重真相。下周我们将举办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智慧特展,欢迎各位前来验证。
---
深夜的医院走廊空无一人。周远轻手轻脚推开病房门,却见乔乔正坐在床上摆弄桥梁模型,小脸在平板电脑的蓝光下显得格外苍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