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辽南,骄阳似火。沈大高速公路沈阳至鞍山段的路面工程已经完成大半,黑色的沥青路面如同一条巨龙,在辽东平原上蜿蜒伸展。周远站在K78+200处的中央分隔带上,望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沥青摊铺机,蒸腾的热浪让远处的景象微微扭曲。
周总,鞍山互通立交的最后一根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成了。技术科长小跑过来汇报,安全帽下的脸被晒得通红,检测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15%。
周远点点头,翻开手中的施工日志。这本厚厚的笔记本已经记了大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施工数据、问题分析和处理方案。在最新的一页上,画着鞍山互通的施工进度网络图,其中主线桥合龙的节点被红笔圈了出来。
告诉张队长,明天早上六点我准时到桥面施工现场。周远合上笔记本,预应力张拉必须全程录像,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复核。
技术科长刚要离开,周远又叫住他:等等,今天的气温预报看了吗?
气象台说午后可能有雷阵雨...
周远眉头一皱,快步走向不远处的沥青摊铺现场。滚烫的沥青混合料从卡车上倾泻而下,摊铺机缓缓前进,将黑褐色的材料均匀铺设在路面上。十几名工人手持铁锹紧随其后,修补着边角处的不足。压路机来回碾压,发出沉闷的轰鸣。
周远突然抬手示意,这一段温度不够。
摊铺机操作手赶紧停下机器,疑惑地看向温度计:周总,显示145℃,在规范范围内啊?
周远没有回答,直接蹲下身,将手悬在刚铺好的沥青上方感受了片刻,然后取出随身携带的插入式温度计,刺入路面深处。
表层温度被太阳晒高了,内部只有132℃。他站起身,转向施工队长,立即调整运输车辆的保温措施,混合料出厂温度提高10℃。这段路面全部铲除重铺。
施工队长面露难色:周总,鞍山段必须在月底完成,这返工会耽误至少两天...
比起通车后出现早期损坏,耽误两天算什么?周远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去德国考察时,我看到他们三十年前铺的高速公路依然平整如新。为什么?就因为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标准。
他转向围拢过来的工人们:大家记住,我们铺的不是普通公路,而是中国第一条高标准高速公路。十年后、二十年后,当千千万万的车辆在这条路上飞驰时,我们的名字不会被人记住,但我们的工作质量将一直经受考验。
工人们安静下来,有人开始默默收拾工具准备返工。周远知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筑路工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中国第一这个称号有着朴素的自豪感。
回到指挥部,周远刚拿起水杯,桌上的红色电话就响了起来。这是直通交通部领导的专线。
周远同志,沈阳军区来电询问,他们下月初有重要军事运输任务,希望能借用你们尚未通车的高速公路...电话那头是部办公厅主任的声音。
周远心头一紧:主任,目前路面工程还在进行,交通安全设施都没安装,恐怕...
我明白你的顾虑。主任打断他,但这件事有战略意义。部里意见是,如果技术上可行,可以划出单向一个车道供军方使用,前提是绝对安全。
挂断电话,周远立即召集技术骨干开会。投影仪将路线平面图投在墙上,他用激光笔划出沈阳至辽阳段:军方需要借用这段约60公里的路程,时间三天。我们需要评估三个风险点:未完成的交通标识、部分未安装的护栏,以及最关键的——尚未经过车载检测的路面承载力。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决定的重量——万一军车通过时发生路基塌陷或者桥梁问题,不仅会造成重大事故,更可能影响国防安全。
我建议分段评估。王志刚打破沉默,已完成全部结构层施工的段落可以承受军用卡车的荷载,但刚铺完沥青面层的段落需要至少七天养护期。
桥梁呢?有人提问。
主线桥都经过1.2倍设计荷载试验,没有问题。周远翻看着检测报告,关键是临时通道的设置和引导。马师傅,你带人去实地走一遍,标记出所有未完成护栏的路段,用临时警示桩围护。
马德才点点头:我这就去办。不过周总,那些新兵蛋子开车野得很,得跟部队的人说清楚限速。
会议结束后,周远独自留在指挥部,重新核查每一座桥梁的检测数据。窗外,雷声隆隆,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倾盆而下。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铁皮屋顶上,像无数小锤子在敲击。
这场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傍晚时分,周远冒雨前往K92+500处的边坡防护施工现场。连日来的暴雨让这段高填方路基的边坡出现了局部滑塌,裸露的黄土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沟壑。
周总,按原设计用的是浆砌片石护坡,但这场雨冲垮了刚砌好的一段。施工负责人指着滑坡处,声音里透着焦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