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五月的清晨,泰晤士河上薄雾弥漫。周远站在酒店窗前,反复翻阅着即将发表的主题报告。今天,他将站在国际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年会讲台上,向世界讲述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故事。
周总,领带歪了。王志刚走进套房,手里端着两杯咖啡,紧张吗?
周远接过咖啡,摇摇头:不是紧张,是在想如何让西方同行真正理解中国工程的独特性。
用数据说话。王志刚拍拍公文包,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监测数据和对比分析。
出租车驶过伦敦塔桥,周远望着窗外古老的建筑,思绪飘回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时代。那时中国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英国的Motorway网络却已经运营了几十年。如今,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即将跃居世界第二,这种跨越式发展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
会议中心门前,印有ICE Annual Conference 1999的旗帜迎风飘扬。签到台前,一位银发绅士热情地迎上来:周先生!我是学会秘书长罗伯特·费舍尔,久仰大名。
费舍尔带着周远和王志刚参观了会场。能容纳千人的报告厅已经布置妥当,周远的报告被安排在上午压轴环节。
周先生,您的报告题目很有意思——《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中国解决方案》。费舍尔笑着说,很多代表都对中国的盐渍土处理技术感兴趣。
周远正想回答,一个洪亮的声音插了进来:中国有合格的工程监理体系吗?一位红脸膛的高个子男人走过来,胸牌上写着美国德州交通厅 詹姆斯·威尔逊。
威尔逊先生,您好。周远不卑不亢地伸出手,中国实行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所有重点项目都有终身责任追溯制度。
威尔逊没有握手的意思:我在《工程新闻》上读到,你们的一些高速公路通车三年就出现严重车辙。这在美国是不可接受的。
王志刚脸色一变,周远却平静地打开笔记本电脑:您指的是这篇报道吧?它引用的数据有严重偏差。他调出一组图表,这是沈大高速通车五年的路面状况指数,优于美国大部分州际公路同期水平。
威尔逊凑近屏幕,表情从怀疑逐渐变为惊讶:这些数据经过独立验证吗?
欢迎您随时来中国实地检测。周远微笑道,我们使用与美国相同的激光断面仪和摩擦系数测试车。
费舍尔适时打圆场:先生们,技术辩论可以留在报告后的问答环节。周先生,请随我去贵宾室做准备。
贵宾室里,几位演讲者正在交流。费舍尔介绍周远认识了一位特殊的专家——来自剑桥大学的威廉姆斯教授,世界知名的冻土工程权威。
周先生,我对你们在青藏公路的养护经验很感兴趣。威廉姆斯操着浓重的苏格兰口音,那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周远眼睛一亮:青藏公路确实积累了宝贵经验。实际上,我们正在规划一条穿越青藏高原的高速公路——拉林高速,将面临更严峻的冻土挑战。
拉林?威廉姆斯惊讶地挑眉,那可是工程禁区!多年冻土、高烈度地震、生态脆弱...我们英国人在殖民时期就考察过,结论是不可行。
中国有句古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周远从手机调出几张照片,看,这是我们的科研团队在海拔5000米处钻取的冻土岩芯。通过调控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热交换方式,我们已经开发出一套主动冷却路基的技术。
威廉姆斯戴上眼镜,仔细查看着照片:有意思...非常有意思。周先生,报告结束后我们必须详谈。
上午十一点,周远站上了主讲台。聚光灯下,他清晰有力地讲述着中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的历程,特别是针对各类特殊地质条件的创新解决方案。
...传统观点认为盐渍土地区不宜建设高等级公路。但通过复合固化剂与本地火山灰的协同效应,我们成功将新疆G30高速路基的盐胀率控制在0.5%以下...周远点击遥控器,大屏幕上显示出赛里木湖畔的施工画面和监测数据。
台下响起一片赞叹声。当讲到利用工业废料制作轻质填料时,几位欧洲代表甚至举起相机拍摄幻灯片。
问答环节,威尔逊再次发难:周先生,您展示的技术看起来很美好,但中国的工程质量真的能持续三十年吗?
周远早有准备:威尔逊先生,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石拱桥是哪座吗?
呃...赵州桥?
没错,建于公元605年,至今仍在服役。周远微笑道,中国人的工程智慧,不仅体现在创新上,更体现在持久性上。至于现代工程,这是沈大高速通车八年的全断面检测视频...
大屏幕上播放起高清画面,平整的路面、完好的桥梁让质疑者哑口无言。报告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周远看到连威尔逊也不情愿地拍了几下手。
午餐会上,威廉姆斯教授迫不及待地拉走周远,找了个安静角落深入交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