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危险了!让他们撤下来!王志刚急得直跺脚。
周远却拿起对讲机:张浩,报告情况!
能...控制!张浩的声音断断续续,再给...五分钟...就能...固定!
五分钟像五个世纪一样漫长。终于,对讲机里传来欢呼:固定成功!主缆稳定!
周远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他望向塔顶,张浩等人小小的身影正迎着朝阳挥手。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中国工程精神的传承——从爷爷辈的青藏公路筑路兵,到如今的年轻工程师,那种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从未改变。
主缆架设成功后,工程进入快车道。每天都有新进展:第一根斜拉索安装完成,桥面板开始吊装,抗震阻尼器调试成功...周远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白天巡视工地,晚上研究蜀道工程的资料,常常工作到凌晨。
一个雨夜,周远正在审阅秦岭段的地质报告,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周晓楠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进来。
爸,您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了。她将咖啡放在桌上,语气不容反驳,现在,要么休息一小时,要么我打电话给妈妈告状。
周远笑着举手投降:好,好,休息一会儿。他揉了揉太阳穴,正好有事问你。清华有没有研究古蜀道的专家?
有啊!历史系的方教授,专攻古代交通史。周晓楠眼睛一亮,您想了解古人的工程智慧?
知己知彼。周远啜了口咖啡,蜀道难修,但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硬是在秦岭上开出了路。他们的选线原则、结构工艺,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我明天就联系方教授!周晓楠兴奋地说,对了,张浩他们做了个有意思的发现——林芝段有几处岩壁上,有类似古栈道孔洞的痕迹。当地藏族老人说,那是几百年前茶马古道的遗迹。
周远若有所思:古今相遇...有意思。通知考古所做个鉴定,如果确属文物,调整设计予以保护。
父女俩的谈话被急促的敲门声打断。王志刚浑身湿透地冲进来:周总!西岸引桥边坡出现滑移!
暴雨引发的滑坡威胁到刚刚建成的西岸引桥。周远立即冒雨赶往现场。抢险持续了整个通宵,当险情终于控制住时,所有人都成了泥人。
根本原因是边坡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周远在事后分析会上直言不讳,我们太关注主体工程,忽视了配套细节。这在平原地区可能问题不大,但在高原峡谷,一个小疏忽就会酿成大祸。
他转向张浩:蜀道工程的山体更破碎,降雨更充沛。把这次教训记下来,未来的边坡设计必须排水优先
明白!张浩郑重记录,我已经在构思一种生态排水系统,结合植被固坡和暗管导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季拉大峡谷特大桥逐渐成形。银灰色的桥体像一道优雅的弧线,轻盈地跨越天堑。最后的桥面板合龙那天,几乎全工区的人都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当最后一块桥面板稳稳落下,峡谷两岸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藏族同胞献上洁白的哈达,工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周远站在桥中央,感受着脚下微微的震动——那不是风的摇撼,而是无数人梦想成真的颤动。
庆功宴上,周晓楠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方教授整理的《古蜀道工程技术辑录》。泛黄的线装书里,详细记载了古人如何利用岩体天然结构、如何设置排水暗渠、如何在绝壁上开凿栈道...
爸,方教授说,古人最了不起的不是技术,而是顺势而为的哲学。周晓楠指着一段记载,看这里,逢山不劈,遇壑不填,多像您常说的工程要尊重自然脾气
周远轻轻抚过那些古老的文字,突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千百年来,从秦直道到青藏公路,从古栈道到高速公路,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天堑变通途的追求。而今天,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续写这部壮丽的史诗。
宴会结束后,周远独自来到桥上。夜色中的大桥灯火通明,像一串璀璨的明珠,悬挂在漆黑的峡谷之上。远处,工人们三三两两往回走,说笑声随风飘来。更远的山脊上,隐约可见几处古老的栈道孔洞,沉默地见证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手机震动起来,是陈院士发来的消息:刚收到秦岭地震监测数据,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性增强。蜀道工程需重新评估抗震标准。
周远回复:收到。已组建专项小组,将结合古蜀道经验和现代技术,制定针对性方案。
他收起手机,最后望了一眼这座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大桥,转身走向指挥部。那里,灯光依然亮着,桌上摊开着蜀道工程的图纸。更东方的天际线上,第一缕曙光已经隐约可见。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