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邀请函躺在周远的办公桌上,烫金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份邀请他参加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峰会的文件,标志着蜀道工程的生态创新已经引起国际关注。
爸,您看这个!周晓楠风风火火地推门进来,手里挥舞着一本英文期刊,《自然》杂志专题报道了我们的金丝猴保护措施,称这是发展中国家大型工程与生态保护平衡的典范
周远接过杂志,封面赫然是那只他们熟悉的金丝猴幼崽,正调皮地抓着一根嫩枝。内页整整六版的深度报道,详细介绍了仿生根系支护系统树冠走廊等创新设计。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周远将杂志还给女儿,是你和团队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才有了这些创新。
周晓楠摇摇头:是您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才有了改变的可能。记得两年前我刚提出生态廊道构想时,多少老师傅说这是书生之见
父女俩的对话被一阵手机铃声打断。部里通知:联合国考察团将提前来访,三天后抵达秦岭工地现场评估。
接下来的72小时像按了快进键。考察路线规划、技术资料翻译、现场讲解排练...周远亲自把关每一个细节。当他把最后一份英文版施工方案交给翻译组时,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
周总,您该休息了。王志刚端着咖啡走进来,明天...不,今天可是大日子。
周远啜了一口咖啡,苦涩的液体让他精神一振:王总,还记得我们修沈大高速时,那些德国专家来指导的情形吗?
怎么不记得!王志刚笑了,那时候咱们连高速公路的标线怎么画都要请教人家。
现在轮到我们向世界分享经验了。周远望向窗外渐渐亮起的天空,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在胸中涌动。
联合国考察团的到来像一阵旋风。二十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官员和记者,在蜀道工程生态示范区里不断发出惊叹。当看到金丝猴群在树冠间自由穿梭,而施工就在几十米外有序进行时,非洲开发银行的基础设施专家忍不住赞叹:这简直像魔法!在我们国家,修路意味着野生动物永远离开。
中午的汇报会上,周远没有使用准备好的PPT,而是直接播放了一段对比视频:左边是传统施工方法——大片森林被夷为平地,尘土飞扬;右边是蜀道工程的生态工法——机械像外科手术般精准,植被最大程度保留。
区别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理念。周远环视会场,我们不再问要砍多少树才能修这条路,而是问如何修这条路才能保住这些树
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当场邀请中国参与制定《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标准》,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获得这样的机会。
考察结束后的晚宴上,周晓楠用流利的英语与各国专家交流,不时引来阵阵笑声。周远远远看着女儿自信的身影,想起她小时候结结巴巴背英语单词的样子,不禁莞尔。
周先生,您女儿非常出色。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旁传来。周远转身,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日本学者——东京大学的田中教授,生态工程领域的泰斗。
谢谢。她比我强多了,至少在环保理念上。周远举杯致意。
不,是您强。田中教授认真地说,在我们日本,年轻一代的环保理念往往被老一辈视为不切实际。而您,作为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却愿意倾听并实践这些的想法。这才是最难得的。
周远陷入沉思。或许真正的进步,就藏在这种两代人的相互理解与融合中。
送走考察团后,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BBC、国家地理等国际媒体申请采访;哈佛大学邀请周远去做讲座;甚至连曾经强烈抗议的环保组织绿色地球也发表声明,称赞蜀道工程为大型基建项目的生态保护树立了新标杆。
然而,荣誉背后,新的挑战已经浮现。部里转来一封来自某国际N组织的公开信,质疑蜀道工程在其他段落仍然使用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生态作秀的嫌疑。
这是鸡蛋里挑骨头!王志刚气得拍桌子,全按生态工法来,造价要翻倍,工期拖三年!
周远却出奇地平静:他们说得有道理。K78段的成功不能掩盖其他段落的问题。通知各标段负责人,明天开视频会,全面推广生态工法。
视频会上,反对声如预料般强烈。老牌施工企业的代表直言不讳:周总,那种绣花式的干法,放在重点段落做做样子还行,全线推广?我们三年都完不了工!
那就四年。周远的声音冷静而坚定,蜀道工程要成为百年精品,不仅技术上要创新,理念上更要领先。从今天起,生态工法不是可选项,是必选项。
会议结束后,周远独自来到K78段的山坡上。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几只金丝猴在树梢间嬉戏,完全无视下方施工的工人。这种奇妙的和谐,正是他们努力的全部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