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用三维激光扫描建立的数字地形模型。李成展示着彩色图像,红色区域是已确认的溶洞。
盘阿公眯眼看了会儿,突然指着图像边缘:这里,地下也有洞,你们的机器没扫到。
李成惊讶地放大该区域:确实...我们的雷达在这里信号很弱。阿公怎么知道的?
盘阿公拿起一根竹棍,指向窗外远处的山坡:那片树林呈弧形凹陷,说明地下有空洞导致地表沉降。再看那些松树,长得矮小稀疏,因为根系无法深入。
周远立即安排补充勘探。两小时后,结果震惊了所有人——在那片被盘阿公指出的区域,确实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巨大溶洞,深度达80米。
太神奇了...地质团队的小伙子们围着盘阿公,像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
周远走到鼓楼中央,郑重地向盘阿公鞠了一躬:恳请阿公担任我们工程的地质顾问。
盘阿公捋着白胡子,露出满意的笑容:年轻人,你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山有自己的语言,要修路,先要学会聆听。
---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程团队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白天,他们跟着盘阿公学习辨认特殊植被、岩石纹理;晚上,他们将观察结果输入计算机,与传统勘探数据交叉验证。
这不就是人工智能中的多模态学习周晓楠兴奋地说,我们把瑶族经验转化为算法特征,训练模型预测溶洞分布!
更令人惊喜的是,盘金贵从寨子里请来了一位神秘人物——黄老邪,本名黄大川,五十多岁,是附近有名的民间工程师。他只有初中学历,却凭借几十年修路经验,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土法勘探技术。
听地锤黄老邪得意地展示一根特制铁棒,敲击地面,听回声就能判断下面有没有洞。
起初,学院派工程师们对这位野路子同行嗤之以鼻。直到他用铁棒准确找出三处地质雷达漏检的小型溶洞,大家才心服口服。
实践出真知啊。周远感叹,我们应该成立一个民族智慧与工程技术融合实验室
---
一个月后,全新的线路设计方案终于完成。通过融合瑶族相地术、民间经验与现代科技,团队成功避开了主要溶洞群,并研发出两项创新技术:
轻量化桥梁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桥墩间距根据溶洞分布灵活调整,像一条轻盈的丝带飘过危险区域;微型隧道技术则像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只在最稳定的岩层中开辟小断面通道,最大限度减少对山体的破坏。
盘王庙被完整保留,公路以一道优美的弧线从其侧面高架而过。周晓楠设计的文化长廊方案更将沿线瑶寨风情融入服务区建设,实现了修一条路,活一方文化的目标。
项目评审会上,专家组组长看着全新的设计方案,连连赞叹:你们这是开创了喀斯特地貌高速公路建设的新范式!
周远望向窗外连绵的群山,轻声道:不是我们开创的,是大山和瑶族同胞教会我们的。
就在此时,他的手机响起。接通后,听筒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老周,听说你们在永州搞出了大动静?我这边有个更刺激的项目...
周远嘴角微微上扬——新的挑战,又要开始了。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