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沉井落定的捷报墨迹未干,周远案头那份来自广州的紧急报告,却散发着截然不同的气息——咸腥的海风、冰冷的钢铁与高压水流混合的危机感。照片上,巨大的盾构机刀盘如同被巨兽啃噬过的残骸,镶嵌的滚刀严重磨损、崩裂,甚至有的刀座都扭曲变形。报告里冰冷的数字更令人窒息:掘进停滞、前方水压异常升高至**5.8兆帕**(相当于580米水柱压力)、刀盘扭矩监测数据剧烈波动… 珠江口下,共和国第一台自主组装的盾构机“珠江一号”,如同陷入泥沼的钢铁巨鲸,在富含高压水的砂层中,被一块坚硬无比的“磨刀石”死死卡住了咽喉——硬岩透镜体。
“透镜体…又是地质勘探的盲区!”周远的手指重重敲在报告附带的、标注着“异常高阻”区域的地质剖面图上。珠江三角洲深厚的淤泥软土之下,竟然隐藏着如此突兀、坚硬的“骨头”。盾构机,这依靠旋转刀盘切削岩土、依靠千斤顶推进的精密钢铁蚯蚓,最怕的就是这种“软中夹硬”的极端工况。软砂层如同流沙,难以提供反力;硬岩又疯狂磨损、消耗着刀盘的“牙齿”。更要命的是,前方那异常升高的水压,如同悬在头顶、随时可能倾泻的海洋,一旦刀盘或密封系统被磨穿、顶裂,高压泥水瞬间涌入,将是灭顶之灾!
“周总工,厂家和地质院的专家都到了!”助手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总工室里,空气凝重得如同珠江口的海雾。重型机械研究院的盾构专家老秦,头发花白,眉头拧成了川字:“刀盘损伤太严重了!常规滚刀根本啃不动这种硬度的岩石!必须换装更强的盘形滚刀,甚至考虑镶齿滚刀!但问题是…”他顿了顿,语气沉重,“换刀,必须进舱。现在前方水压5.8兆帕,舱内压力必须与之平衡才能开门!这压力…远超常规盾构机人舱的设计极限!而且,软砂层不稳定,带压进舱风险极大!”
地质矿产部的专家老吴补充道:“水压异常升高,我们分析是那块透镜体硬岩阻断了正常的水流路径,形成了局部‘水囊’!压力还在缓慢上升!不解决这个‘水囊’,即使换了刀,推进时压力冲击也可能瞬间摧毁密封或新刀具!”
技术组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换刀是必须的,但如何在近60个大气压的死亡压力下安全进舱?如何稳住前方那危险的“水囊”?
周远的目光在刀盘照片、水压数据和地质剖面图之间快速切换。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过滤着每一个技术细节和风险点。忽然,他的目光停留在盾构机尾部那复杂的泥水循环系统示意图上。一个极其大胆、融合了黄浦江“降龙术”和北京“驯电心”的思路雏形,如同黑暗中的闪电,骤然劈开!
“换刀,必须换!但不能蛮干。”周远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冷静,“我们要‘釜底抽薪’,‘软硬兼施’!”
他拿起炭笔,在盾构机剖面图上快速勾勒:
“第一招:‘降压固砂,稳住阵脚’!”笔尖指向刀盘前方的高压水囊区域,“立刻从盾构机中盾预留的注浆孔,向前方硬岩透镜体区域,打设超深、定向的泄压孔!目标:穿透硬岩,沟通‘水囊’后方正常的、压力较低的地下水路径!然后,用大功率抽水泵,通过泄压孔,强行抽排‘水囊’中的高压水!主动降低前方水压!同时,”笔锋在刀盘前方的软砂层区域画圈,“在盾构机四周环向注入高浓度、速凝的化学浆液(如双液浆或环氧树脂类),快速形成一圈临时的‘止水帷幕’和‘固砂层’!把刀盘周围原本松散的、可能坍塌的砂子‘冻’住,为带压进舱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临时碉堡’!”
“泄压抽水…化学固砂…”老秦眼睛一亮,“这思路…有点像上海抽降高温水,又像兰州冻结流沙!可行!但泄压孔打设精度要求极高!必须在硬岩上精准钻孔!”
“用金刚石钻头!导向仪全程监控!”周远斩钉截铁,“第二招:‘极限加压,锻造铁军’!”他的笔指向盾构机尾部的人舱加压系统,“常规人舱设计压力不够,我们就改造!立刻计算在5.8兆帕压力下,人舱结构、密封、阀门、管路、生命维持系统的极限承载力和改造方案!所有薄弱环节,全部加强!同时,”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选拔最精锐、最沉稳、经验最丰富的工程师和工人,组成‘极限进舱突击队’!进行最高强度的加压适应性训练和极端环境下的操作演练!心理素质、生理耐受、应急反应,缺一不可!把他们锻造成能在深海高压下作业的‘深潜铁军’!”
“第三招:‘特制刀牙,以硬克硬’!”笔锋回到那残破的刀盘上,“盘形滚刀不够,就上镶齿滚刀!齿形、材质、镶嵌工艺,全部重新设计优化,目标只有一个:最大破岩效率,最强耐磨抗冲击!刀盘结构也要局部加强,尤其是受损区域!新刀具的安装定位,必须在模拟舱内反复演练,确保带压环境下也能快速、精准完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