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凝视着这八十年前的血书,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穿透岩层。当年用铁镐凿刻这誓言的士兵,可曾想到有一天,这藏兵洞会成为飞驰的轨道?可曾想到,他们的子孙会用纳米科技和智能材料,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愈难愈进”的传奇?
“把它保护好。”他轻声说,“未来的乘客,应该知道这轨道下的故事。”
---
初冬的第一场雨,洗去了山城的尘埃。李子坝“轨道穿楼”的居民家中,迎来了第一批特殊的访客——周远和设计团队的工程师们。没有剪彩仪式,没有媒体闪光灯,只有一锅沸腾的九宫格火锅,和窗外偶尔掠过的试运行列车。
“周总工,尝尝这个毛肚,刚涮好的!”住户老张热情地招呼,红油在铜锅里翻滚,蒸汽模糊了窗玻璃。
就在这时,一列橙白色的单轨列车无声地滑入视野,从客厅窗外不到三米处悠然穿过。老张的妻子正在窗边择菜,头都没抬一下。
“怎么样,吵不吵?”周远放下筷子,认真地问。
“啥子?”老张扯着嗓门反问,随即哈哈大笑,“您不说我都忘了有轨道了!头两天还新鲜,扒窗看。现在嘛,跟江上的船一样,习惯了就当没得!”
周远望向窗外。又一列试运行列车驶过,橡胶轮胎与轨道梁摩擦的沙沙声被完全隔绝在声学幕墙之外,只有车厢掠过的光影在火锅升腾的热气中投下转瞬即逝的流影。楼下的观景平台上,几个孩子正指着列车欢呼雀跃;轨道下方的火锅店里,食客们举杯畅饮,对头顶飞驰的钢铁巨兽习以为常。
这一刻,“楼轨共生”不再是图纸上的构想,而是山城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轨道没有凌驾于生活之上,而是如同一条有生命的河流,穿行于楼宇之间,与火锅的蒸汽、孩子的欢笑、江上的汽笛,共同编织着这座魔幻之城的立体交响。
雨停了。暮色中的山城华灯初上。周远站在千厮门大桥上,望着两岸的灯火。远处,试运行的列车如同一串流动的星光,沿着陡峭的崖壁攀升,穿过密集的楼宇,消失在云雾缭绕的远方。那已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山城新的血脉,在八维立体的城市肌理中,书写着属于未来的诗行。
灯光下,周远翻开新的笔记本,写下:
**“公元一九七一年冬,重庆跨座式单轨试验段全线贯通。云端轨线,终成山城飞虹。然共和国地下长龙之征程,未有穷期。京沪穗沈渝之经验,当化为此后千百轨道之基石。逢山开路之志,遇水架桥之智,与民共生之心,乃我辈永恒之铁轨。”**
笔停,他抬起头。一列满载乘客的列车正从对岸的楼群中穿出,橙白相间的车体在灯火中熠熠生辉,如同一道划过夜空的流星,载着山城的烟火与梦想,驶向更加壮阔的天地。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