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没有立即回答。他转身从公文包取出那本边缘已经磨损的红色笔记本,翻到一页贴满彩色标签的地方,然后示意王磊调出一组新数据。
去年我们在北京朝阳门站换乘通道施工时,遇到了类似的富水粉细砂层。周远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手指点着笔记本上一组手绘曲线,地下水位仅低于开挖面1.5米,渗透系数达到10?3cm/s量级。
大屏幕同步显示出当时的工程照片——浑浊的地下水正从开挖面渗出,支护结构上安装着密密麻麻的监测传感器。周远继续解释:我们改良了浆液配方,添加了纳米硅基材料和可控缓凝剂,使浆液在富水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扩散性和固结强度。
他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普通浆液在模拟富水砂层中的固结强度只有0.8MPa,而改良后的浆液达到了2.3MPa,完全满足支护要求。
穆勒的表情从怀疑逐渐变为思考,最后竟掏出老花镜,凑近查看笔记本上的手绘图表:这个配比...很有意思。你们是怎么想到添加硅基材料的?
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周远微笑回答,古代工匠在砌筑城墙时,会在灰浆中加入糯米汁和特定矿物粉末,使砖砌体历经千年仍坚固如初。我们的材料工程师从这个思路出发,研发了现代版的强化灰浆
德国老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指着笔记本一角的小字:这个修正系数0.67是怎么得出的?
周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位七十岁的教授眼力确实非凡,那个不起眼的数字正是整套算法的关键之一。
这是地层非均质性修正系数。周远翻开另一页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数十个工地的对比数据,通过统计不同地段浆液实际扩散半径与理论值的偏差,我们发现北京冲积平原的地层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
两人的对话很快演变成深入的技术讨论,周围聚集的专家越来越多。有人提出质疑,周远就调出相应案例;有人询问细节,张明或王磊就会补充具体数据。原定半小时的展示时间延长到了两小时,直到大会工作人员前来提醒下一场活动即将开始。
穆勒最后摘下眼镜,直视着中国工程师的眼睛,我期待明天你的完整报告。老实说,我没想到中国技术已经发展到这个水平。
次日上午9点,能容纳500人的主会场座无虚席。周远站在后台,透过帷幕缝隙看到前三排就坐的都是国际隧道协会的技术委员,穆勒正在与他们低声交谈。更远处,他甚至发现了日本隧道技术协会的田中教授——那位曾在东京地铁工地当面告诉他中国至少还需要二十年的权威专家。
周总,设备都调试好了。张明快步走来,手里拿着激光笔和一瓶矿泉水,PPT已经传到主控台,3D动画也测试过了。
周远点点头,整了整领带。他今天特意换上了藏青色中山装,左胸口袋上方别着中国工程师协会的金质徽章。这身装扮既庄重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出国前老伴特意为他挑选的。
女士们,先生们,接下来有请中国北京地铁总工程师周远先生,为我们带来浅埋暗挖法在中国地铁建设中的创新实践的主题报告。
掌声中,周远稳步走上讲台。聚光灯有些刺眼,他微微眯起眼睛,看到张明和王磊坐在右侧的技术支持席上,正向他竖起大拇指。
传统观点认为,浅埋暗挖法不适用于软弱富水地层。周远开门见山,点击遥控器,大屏幕切换到一组对比数据,但过去五年在北京地铁建设中的实践表明,通过动态调控注浆参数和支护刚度,完全可以克服这一限制。
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周远系统介绍了中国团队研发的三大核心技术:基于光纤传感的实时监测网络、具有自学习能力的智能调控算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层特性的系列专用浆液。每个技术环节都配有详细的工程案例和数据支撑。
当讲到复八线抢险的72小时时,周远调出了当时的地下水位变化曲线和支护结构应力动画:这个突发的渗水点正好位于古河道沉积带上,普通浆液根本无法固结。我们紧急启用了特制的高分子-硅酸盐复合浆液,配合间歇式注浆工艺,最终在开挖面后方形成了稳定的止水帷幕。
会场响起一阵低声讨论。周远注意到前排几位专家正在快速记录,而穆勒则交叉双臂,表情严肃地盯着屏幕上的应力分布图。
提问环节一开始,日本专家田中立即举手:周先生,您展示的沉降控制数据令人印象深刻。但据我所知,北京的地层以黏性土为主,这种技术在砂性地层中是否同样有效?
好问题。周远早有准备,他示意王磊调出一组新幻灯片,去年我们在石家庄地铁2号线施工中遇到了典型的富水砂卵石地层,渗透系数达到10?2cm/s量级。通过优化注浆孔布置和采用阶梯式注浆压力,最终将地表沉降控制在18mm以内,完全符合30mm的设计要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