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瞬间清醒:人员伤亡?
没有,但继续掘进风险太大。德国监理要求按欧洲标准全面加固地层,工期至少要延迟两个月。
我马上到。
二十分钟后,周远站在E1标段的监控室里,盯着屏幕上盾构机的实时数据。扭矩曲线在停机前确实出现了危险的尖峰,但更引起他注意的是地质雷达的最新扫描图——流沙层的分布与原先勘探有显着差异。
必须立即注浆加固。施耐德指着图纸上的红色区域,按EN标准,这种地质突变至少要处理两周才能继续掘进。
张明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反复比对不同时段的监测数据。突然,他转向周远:周总,您看这个变化趋势...像不像去年北京遇到的那个透镜体?
周远凑近屏幕,眼前浮现出北京工地的类似场景。他微微点头,但保持沉默——这是张明的标段,必须由他自己做决定。
施耐德先生,张明深吸一口气,我建议改用中国标准的动态注浆工艺。先小范围试验,确认有效后再全面推进。这样最多耽误三天。
德国人皱起眉头:太冒险了!EN标准规定...
EN标准是基于欧洲典型地质条件。张明打断他,声音坚定但不失礼貌,吉达的地层变化更快更复杂。我们的方法在北京类似工况下成功过十二次。
监控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施耐德身上。德国人看看图纸,又看看周远——后者故意避开视线,假装研究手中的水质报告。
24小时。施耐德最终让步,如果你们的工艺在24小时内不能将扭矩降到安全阈值,就按EN标准执行。
张明立即组织技术团队部署方案。周远悄悄退到角落,看着弟子指挥若定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在某个瞬间,张明抬头寻找他的目光,周远只是轻轻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了监控室——是时候让年轻人完全站到舞台中央了。
E1标段的危机在22小时后解除。张明的方案不仅稳定了地层,还意外发现了一条地下古河道的准确走向,为后续线路优化提供了宝贵数据。
为庆祝这一突破,周远邀请施耐德参观吉达古城墙。这座由珊瑚石砌成的千年建筑,在夕阳下泛着玫瑰金色的光芒。
令人惊叹的工艺。施耐德抚摸着城墙的接缝处,没有现代水泥,却能屹立千年。
周远指向墙角特殊的排水设计:古人懂得利用材料特性,而不是对抗自然。就像我们的复合管片,不是单纯追求强度,而是与盐碱环境和谐共处。
两人沿着古城墙漫步,影子在古老的石面上拉长。施耐德突然问道:周先生,你为什么放手让张明负责E1标段?那个险情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整个项目。
树木不能永远在荫蔽下生长。周远停下脚步,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地铁围挡,中国地铁需要更多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何况...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德国人一眼,您不觉得他处理得很好吗?
施耐德罕见地笑了:确实。那孩子有您的风格——尊重标准但不拘泥于标准。他顿了顿,其实柏林总部已经注意到吉达项目的创新成果,正在考虑在下一个迪拜项目中全面采用中国标准的地铁材料。
这个消息让周远心头一震。中国地铁技术从引进消化到输出引领,这条路他们走了整整三十年。
回程的路上,施耐德突然提起自己的导师:我在亚琛工大的教授常说,工程师的最高成就不只是建造什么,而是培养出比自己更强的下一代。他看向周远,在这一点上,您已经是一位大师了。
吉达项目接近尾声时,周远接到了北京总部的紧急电话。国内某重点地铁项目出现技术争议,需要他立即回国处理。
临行前一晚,周远将张明叫到办公室。沙漠的夜风透过半开的窗户吹进来,桌上那本陪伴他三十年的红色笔记本微微翻动页角。
小张,吉达项目的收尾工作交给你了。周远推过一叠文件,这是我对最后几个技术难点的建议,但决定权在你。
张明接过文件,嘴唇微微颤抖:周总,我...我怕担不起这个责任。
周远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拿起那本红色笔记本,轻轻抚过磨损的封面:知道为什么这本子这么厚吗?因为除了技术笔记,我还记录了自己犯过的每一个错误,和从中得到的教训。他将笔记本递给张明,现在它是你的了。
张明双手接过,如同接过一件圣物。翻开扉页,他看到一行褪色的钢笔字:工程之道,在于敬畏自然,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周远,1985年
周总...年轻人眼眶发红,声音哽咽。
记住,技术会过时,标准会更新,但工程师的精神永存。周远站起身,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工地,中国地铁的未来,在你们这一代人手中。
次日清晨,周远乘车前往机场。途经E1标段时,他看到张明已经带着中沙两国工程师在现场忙碌。年轻人穿着橙红色反光背心,手中的图纸在沙漠风中猎猎作响,背影挺拔如沙漠中初生的胡杨。
飞机起飞时,周远透过舷窗俯瞰吉达全景。阳光下,已经完工的地铁线路如银线般穿行在城市肌理中,将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紧密相连。而在更远的地方,在北京、上海、广州,在无数他参与过或指导过的城市地下,更多的钢铁脉络正在延伸——那是他毕生心血的见证,也是中国工程师精神的传承。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