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工程的关键穿越日,指挥中心里挤满了各方代表。大屏幕上,盾构机的实时数据和故宫监测点的读数并排显示。周远坐在主控台前,张明负责具体操作指挥。
启动仿古注浆系统。周远下令,先形成保护拱。
屏幕上,三维模型显示灰白色的浆液如温柔的手臂,在隧道外围缓缓展开,将松软的土层固结成一道弹性保护层。
保护拱强度达到设计值!张明报告,可以开始盾构推进。
按计划执行。周远的声音平静,但握笔的手指关节已经发白。
盾构机开始缓慢前进,刀盘转速控制在惊人的每分钟1.5转——这是普通地铁施工速度的十分之一。监测屏幕上,数十个传感器的数据实时跳动,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故宫关键监测点的读数——始终稳定在0.00毫米。
穿越进度10%...20%...张明报数,所有参数正常。
当进度达到50%时,突发状况出现了。监测员突然喊道:东南角楼监测点异常!倾斜仪显示0.02度变化!
指挥中心顿时骚动起来。文物局的专家们立即围到屏幕前,有人开始质疑工程安全性。
暂停推进。周远果断下令,然后转向张明,分析原因。
张明迅速调出各项数据,眉头紧锁:不是盾构直接引起的...看这里,地下水位有微小波动,可能是保护拱的渗透系数计算偏差。
周远凝视着数据,突然问道:如果是你独立决策,会怎么做?
张明一愣,随即明白这是师父在考验自己。他沉思片刻:不撤退,也不冒进。先小范围补强保护拱,同时调整盾构参数,将推力分散到更广区域。
周远眼中闪过赞许:就按你说的做。
补强作业持续了六小时。当盾构机再次启动时,角楼的监测数据恢复了稳定。最终,在连续36小时的精心操作后,盾构机成功穿越故宫风险区,最大地表沉降仅0.1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成功了!指挥中心爆发出欢呼和掌声。文物局的老专家激动地握住周远的手:你们创造了奇迹!
施耐德走过来,郑重地向周远和张明各递上一份文件:柏林总部邀请二位担任ISO新标准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中国方案将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
故宫工程竣工典礼上,阳光明媚。周远作为技术总负责站在主席台中央,但他坚持让张明代表团队做技术汇报。年轻人流利的中英文讲解和深入浅出的技术阐释,赢得在场中外专家的阵阵掌声。
典礼结束后,周远将张明叫到故宫御花园的一处僻静角落。春日的阳光透过古柏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小张,周远从公文包取出一个牛皮纸包裹,明天就是我正式退休的日子。有些东西,该交给你了。
张明接过包裹,小心拆开——里面是安德烈导师送给周远的那本俄文工程手册,以及那本陪伴周远三十年的红色笔记本。两代工程师的心血结晶,此刻都交到了他手中。
周总,这...张明声音哽咽。
翻到最后一页。周远微笑说。
张明翻开红色笔记本,发现一页崭新的记录:2024年4月15日,故宫工程竣工。真正的工程精神不在于建造什么,而在于为谁建造、为何建造。今日将火炬传递于张明,望你继续守护城市的地下与地上,过去与未来。——周远
董事会已经通过决议,周远继续说,由你接任地铁总公司总工程师。陈董事长唯一的要求是——他模仿着领导的语气,别学周远那老家伙总往一线跑,好歹坐几天办公室
师徒二人相视而笑。远处,参加典礼的人群开始参观新落成的地铁站,欢声笑语在春风中飘荡。
对了,周远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故宫博物院刚聘请我当顾问,负责地下文物保护。所以别以为能轻易摆脱我这个老头子。
张明紧紧握住师父的手:求之不得。下个月新加坡项目开工,我还指望您去指导呢。
阳光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古老的宫墙上,一长一短,一新一旧,却同样挺拔。而在他们脚下深处,崭新的地铁列车正载着乘客穿行于古今交汇的城市脉络中——那是无数工程师用智慧与汗水铸就的奇迹,也是中国地铁技术从追赶到引领的见证。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