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盘重新启动的轰鸣,在隧道深处显得格外沉重。破碎带核心区如同一只蛰伏的巨兽,虽被液氮与注浆暂时压制,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周远站在盾构操作室的主控台前,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屏幕上滚动的参数:推力、扭矩、刀盘转速、土舱压力、出渣温度……每一个数字都是地层脉搏的延伸。
“推进速度保持25mm/min,刀盘转速0.7rpm。”周远的声音沙哑却沉稳,“同步注浆压力提升0.05MPa,重点加强拱顶120度区域注浆。张明,实时比对冻结温度场与盾构姿态数据,任何细微变化立刻报告。”
破碎带核心区的岩体在超低温冻结和高温热水脉的双重蹂躏下,物理性质变得异常复杂且脆弱。盾构机掘进时,前方传来的不再是均匀的切削声,而是夹杂着冰晶碎裂的“咔嚓”声、松散岩块滚落的“哗啦”声,以及偶尔令人心悸的、来自深部地层的低沉“嗡鸣”。
“周总,姿态监测显示,机头有轻微上扬趋势!垂直偏差已达+0.15%!”测量工程师的声音带着紧张。
周远立刻调出姿态曲线图和地质剖面。“下方是相对稳定的花岗岩基底,上方是饱水的破碎带。”他迅速判断,“刀盘前方遇到局部硬包,导致抬头。调整推进油缸分区压力,下组油缸压力提升8%,上组降低5%。同时,刀盘前倾角微调0.3度。”
钢铁巨兽在他的指令下发出低沉的液压响应,庞大的身躯极其缓慢地调整着姿态。周远紧盯着屏幕上的姿态曲线,看着那个代表机头位置的小红点,在精确的微操下,一点点被“按”回设计轴线。整个过程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容不得半分差错。
“偏差稳定在+0.08%。”测量工程师报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
周远没有回应,他的目光落在了同步注浆的压力波动曲线上,眉头再次锁紧。
管片拼装区,刺骨的寒意与盾构机散发的热量交织,形成一片白蒙蒙的雾气。周远穿着厚重的防寒服,半跪在刚拼装好的第一环管片前,手中的强光手电筒光束如同手术刀,仔细检查着每一道接缝。他手中的塞尺精确地探入管片之间的缝隙。
“0.9mm,0.8mm,1.1mm…”他低声报出数据,身后的记录员迅速记下。“允许偏差是2mm,但在这个位置,超过1.5mm就是隐患。”他指着管片环与冻结壁接触的部位,“冻结壁融化收缩后,过大的接缝会成为渗水的优先通道,如同大坝上的蚁穴。”
他直起身,指着拱顶一块管片的螺栓孔:“这颗螺栓的预紧力不足。重新紧固,扭矩值必须达到设计上限。”他转向负责拼装的工程师,“海底段,每一环都是百年大计的基石。日本青函隧道贯通三十年后,维护人员还能精确查到每一环管片的拼装记录和责任人。我们能做到吗?”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拼装班长红着脸,亲自拿起液压扳手,重新校准扭矩,一丝不苟地紧固每一颗螺栓。
周远的目光扫过年轻的拼装工们冻得通红的脸颊和专注的眼神。他走到材料堆放区,拿起一块管片密封垫的样品,用力捏了捏:“这种三元乙丙橡胶,在长期低温环境下弹性模量会如何变化?低温下的压缩永久变形率是多少?谁能告诉我?”
现场一片寂静。张明努力回忆材料手册上的数据,却无法脱口而出。
“材料是工程的基因。”周远的声音在隧道中回荡,“今晚技术课,主题:极端环境下隧道材料性能演变与施工控制要点。所有人参加。”
当盾构机掘进至第32环,距离破碎带末端还有最后5米时,新的危机悄然而至。这次不是来自前方的地质,而是来自后方已建成的隧道本身。
“周总!SK23+141至SK23+136段,管片收敛变形监测数据异常!”监测组长的声音带着惊恐,“短短两小时,收敛值增加了1.2mm!超过黄色预警值!”
周远的心猛地一沉。隧道收敛——管片环直径缩小——是地层压力释放或结构受力的危险信号!他立刻调取该区段的所有数据:冻结温度显示该区域冻结壁稳定,同步注浆记录饱满,管片拼装质量优良…似乎一切正常。
“立刻排查收敛仪是否受干扰!”周远下令,同时调出该区段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施工过程记录。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屏幕,手指快速点击放大。突然,他停在了一处细节上——该区段下方约3米处,地质雷达曾探测到一个微小的、当时被判定为“无关紧要”的低密度异常体。
“是它!”周远猛地拍了下桌子,“这个低密度体可能是早期地质活动形成的空腔或极破碎带!上覆破碎带冻结产生的冻胀力,加上盾构机掘进扰动,可能诱发了它的局部失稳!失稳产生的应力调整,传递到了我们的隧道结构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