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调出地质剖面图:“覆盖层在这里存在一个局部的、透镜状的软弱夹层(粉质粘土)。向上的巨大支撑力在传递过程中,遇到这个软弱夹层,无法有效向四周扩散,便集中作用于夹层上方的土体,如同一个‘千斤顶’,将其向上顶起,形成了局部的塑性隆起变形区。”
他指着管线图:“隆起区域边缘的燃气管线应力增大,但核心隆起区的管线(如污水管)应力变化不大,也印证了这是局部塑性变形而非整体抬升。”
“那现在怎么办?广场毁了!管线危险!舆论压力巨大!”业主代表依旧焦躁。
“立刻采取三项措施!”周远斩钉截铁:
1. **泄压与监测**:在隆起区域中心及周边,钻设多个**减压孔**,缓慢释放聚集在软弱夹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引导应力缓慢释放。加密布设地表沉降/隆起监测点和管线应力监测点,实时掌握变形动态。
2. **应急卸载与加固**:对隆起最高的区域进行**局部开挖卸载**,移除部分土体,减轻下方压力。同时,在开挖卸载后的区域,立即进行**低压渗透注浆**,加固软弱夹层,提高其承载力,防止后续进一步变形或失稳。
3. **盾构机姿态调整**:在确保前方塌腔封堵体稳定的前提下,**极其缓慢、精细地**调整盾构机姿态,轻微下俯,并略微降低整体推进力,减轻向上传递的反力。
“施耐德先生,”周远转向德国专家,“我需要贵公司在盾构机姿态精细控制方面的经验支持,确保调整过程绝对平稳,避免二次扰动。”
施耐德看着周远在巨大压力下依然条理清晰、指挥若定的样子,又回想起控制室里那惊心动魄、力挽狂澜的“盘古”操作,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点了点头,罕见地没有提出异议:“我会亲自指导姿态调整程序。周总,您的判断和勇气,令人印象深刻。”
当“定海神针”号盾构机庞大的刀盘最终穿透F7高压富水破碎带的末端岩层,进入稳定的基岩时,隧道内没有欢呼,只有一种耗尽心力后的虚脱般的寂静和如释重负的悠长叹息。周远站在贯通面(象征性)前,手电光柱照射着新鲜、干燥、完整的岩壁,久久无言。他伸出手,指尖触碰着冰冷的岩石,感受着那劫后余生的坚实。
大连湾的海水,终于被彻底征服在这条钢铁巨龙之下。
庆功宴上,气氛有些微妙。业主方的代表端着酒杯走过来,表情复杂:“周总,这杯酒,敬您的…技术和胆魄。过程惊心动魄,代价…确实不小。但结果,我们认。” 话语中带着一丝心有余悸和不得不服的无奈。
周远与他碰杯,一饮而尽,没有多言。他知道,这场胜利,是踩在钢丝上、用巨大的风险和智慧换来的,并非完美的答卷。
宴会进行到一半,施耐德端着两杯啤酒找到了独自站在窗边的周远。窗外是夜色中平静下来的大连湾。
“周,”施耐德递过一杯酒,语气真诚,“我必须为之前的质疑道歉。‘气盾’结合‘DEM’,尤其是‘盘古’和‘息壤’…您和您的团队,定义了新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工程哲学。”
周远接过酒杯,与他轻轻一碰:“谢谢,施耐德先生。工程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当下困局的解药。恐惧风险,更要驾驭风险。”
“我有个请求,”施耐德看着周远的眼睛,“海瑞克公司希望能购买您团队在‘DEM动态压力平衡核心算法’和‘复合瞬发膨胀封堵剂’配方上的非独家授权。价格,好商量。”
周远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算法和材料,是无数教训和心血的结晶。它们属于中国工程界,但…可以谈。”
离开大连前夜,周远独自来到海边。海风依旧凛冽,但已不带硝烟味。他望着星海广场方向,那里地面的隆起已经处理平整,几乎看不出痕迹,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次生灾害从未发生。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平静之下曾经历过怎样的惊涛骇浪。
他拿出手机,翻到一张老照片——年轻的他和导师站在一条刚贯通的隧道口,笑容灿烂。他轻声说:“老师,大连这一关,比青岛更险。用了您教的流体力学,也用了这些年被事故逼出来的‘邪招’…活学活用,是吧?您总说工程是遗憾的艺术,这次,遗憾不少,但…总算把‘定海神针’扎过去了。”
回到宿舍,周远打开笔记本电脑,点开那个名为《工程教训》的加密文件夹。新建一个文档,命名为:【大连F7带:盘古开天与息壤填海的生死赌局】。他敲下第一行字:
> **教训:**
> * **地质扰动(GZ-07孔泄压)带来的未知性远超预估,任何“已掌握”的地质模型在剧烈人为扰动后都需彻底重构。**
> * **DEM系统(动态压力平衡)是强大工具,但面对瞬间、大规模、不可逆的破坏(如突发大塌腔),物理极限是客观存在的。需有更极端的“断臂求生”预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