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和张明并排坐着,如同驾驶着一艘在微观海洋中航行的精密潜艇。他们的眼睛不仅要盯着盾构推力、扭矩、转速等“大参数”,更要时刻捕捉那些微米级的位移、毫秒级的振动速度峰值,以及光纤传回的土体应力变化的微妙趋势。
“推进速度:20mm/min。刀盘转速:0.6rpm。土舱压力:设定值0.28MPa,实际波动±0.005MPa。”盾构司机的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注意,光纤传感点S-07(距离城墙基础最近点)应变值有轻微上升趋势,+2.5με。”张明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微小变化。
“ML-ADP系统已自动响应,土舱压力设定值下调0.002MPa。”周远指着系统日志,“看,它关联了S-07的应变上升和前方地质雷达显示的局部粘土透镜体,判断是轻微挤压引起,通过微降土压释放应力。”
整个掘进过程,如同在寂静的深海中穿行。没有大连的惊涛骇浪,却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对细微扰动无限放大的紧张感。每一个参数的微小调整,都关乎着百米外那堵古老城墙的“呼吸”。
当盾构机掘进至距离城墙基础最近点仅剩50米时,一场无声的危机悄然降临。不是来自盾构机本身,而是来自外部。
连续数日的暴雨侵袭南京城。秦淮河水位上涨,城市排水系统承压。
控制室内,城墙监测数据突然出现异动!
* 位于城墙基础西北角的一个微位移计(编号D-12),显示其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在短短两小时内发生了**+0.08mm**的微小变化(方向指向隧道侧)!
* 同时,附近的微振动传感器(V-09)记录到数个短时、低频的振动事件,速度峰值达到**0.45mm/s**,逼近红线!
* 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也显示,在D-12对应区域的地下土层,应变出现异常集中!
“不是我们!”盾构参数一切正常!掘进稳定,土压波动极小!”张明立刻检查了盾构数据,斩钉截铁地说。
“降雨!是强降雨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和局部土体软化!”周远瞬间做出判断,“城墙基础部分区域土体饱和,承载力下降,在自重和外部渗透压力作用下发生了极其微弱的、朝向隧道开挖引起的应力释放区的‘蠕移’!”
他立刻下令:
1. **盾构暂停推进**:避免任何扰动叠加。
2. **加密监测**:城墙监测点数据回传频率提升至每秒一次!光纤传感网络启动最高采样率模式!
3. **紧急排水与临时支护**:在城墙基础D-12点附近区域,设置轻型井点降水,快速降低局部地下水位。同时在城墙外侧对应区域,设置临时的微型钢管桩群,提供额外的侧向约束力,阻止蠕移发展。
这是一场与自然之力的无声较量。周远紧盯着屏幕上D-12点的位移曲线。在采取紧急措施后,那令人揪心的+0.08mm没有再继续增加,但也没有明显回落,如同被钉在了那里。
“0.08mm…还在3mm的红线内,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周远的声音低沉,“它告诉我们,城墙的‘身体’比我们想象的更敏感、更脆弱。任何一点环境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打破那脆弱的平衡。”
窗外,雨还在下,敲打着临时板房的屋顶。控制室内灯火通明,安静得能听到仪器运行的微弱电流声和每个人压抑的呼吸。周远的目光越过屏幕,仿佛穿透了地层和雨幕,落在那座沉默的古城墙上。百米距离,此刻如同天堑。他知道,接下来穿越城墙正下方的最后50米,每一步都将如履薄冰,容不得毫厘之差。城墙六百年的脉搏,此刻正通过那些精密的传感器,微弱而清晰地传递到他的指尖,沉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南京的考验,才刚刚进入最凶险的深水区。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