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安排最近航班!将成都地质详勘资料、塌方点监测数据、人员被困位置信息即刻发我!通知现场,全力通风、维持通讯、稳住被困人员情绪!我马上到!**
他收起手机,最后看了一眼正在稳健掘进的“湘江行者”,对身边的张明快速交代:“长沙后续工作按计划推进,你盯紧。成都那边更急,我先走一步。”
没有多余的告别,周远大步流星地走向停在路边的越野车。车门关上,引擎轰鸣,车轮卷起雨后未干的泥泞,载着这位刚刚结束一场艰苦战役、又毫不犹豫奔向下一处险地的老工程师,向着机场方向疾驰而去。车窗外,长沙城在雨后初晴的阳光下焕发着生机,而周远的思绪,已飞向了千里之外、深埋于砂石之下的成都战场。他知道,那里,又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的硬仗。他的战场,永远在前线。
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塌方抢险后的第三年,北京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中国地铁建设三十周年功勋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五十三岁的周远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下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主持攻克海底隧道、古城保护、富水地层等世界级难题,创新七项国家级工法,培养技术骨干两百余人......颁奖词在会场回荡。镜头扫过他额角的疤痕和花白的鬓角,定格在那双仍如青年般清亮的眼睛上。
周远没有看提词器,从怀中掏出一支旧钢笔——三十年前导师送的那支。笔身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支笔记录过秦岭隧道的岩爆,珠江底的涌水,也记录过南京城墙的砖缝和长沙暴雨中的抢险。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但今天,我想请两位年轻人上台。
聚光灯转向台下。张明——如今已是成都地铁总工,带着他刚收的徒弟、二十岁出头的女工程师小林走上舞台。周远将钢笔郑重放在张明手中:技术的传承,就像地铁隧道,要一环接一环地向前掘进。这支笔,该交给能写出新故事的人了。
大屏幕突然切换成实时画面:青岛海底隧道监测数据平稳,南京城墙裂缝监测无新增,长沙湘江隧道列车飞驰......最后定格在一张照片——周远当年在秦岭隧道与导师的合影。照片边缘,被岁月模糊的铭牌上毫米之功四个字却格外清晰。
全场起立鼓掌。周远望向镜头,仿佛穿透时空看着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工程师们:我们修的从来不只是隧道,而是通往未来的路。
颁奖礼后,周远独自来到北京地铁建设展览馆。在未来规划展区,全息投影展示着2035年轨道交通蓝图。忽然,他注意到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展台——真空管道磁悬浮试验线模型。
模型旁站着位白发老者。两人目光相遇时,老者微笑:周总工也对这个感兴趣?
超级高铁?周远蹲下身观察模型,理论上速度可达1000公里/小时,但真空管道衔接处的密封......
和您当年在海底隧道处理的高压裂隙异曲同工。老者递来名片——国家超级高铁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周远眼睛一亮,额角的疤痕在展柜灯光下微微发亮:我们有个专利,关于纳米级气凝胶复合密封......
窗外,一列地铁呼啸而过。展厅的玻璃微微震动,倒影中两个身影在模型前越靠越近,新的故事正在钢轨上延伸。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