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先生,我们继续?周远合上文件,突然改用日语,关于故障预测模块...
中村手中的钢笔啪嗒掉在桌上。这个在谈判中从未失态的老牌经理人,此刻脸上写满了震惊。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的嗡嗡声。
周桑的日语...令人意外。中村慢慢拾起钢笔,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
1992年在JR东日本研修时学的。周远微笑着翻开笔记本,露出里面泛黄的新干线纪念票根,当时中村先生还在东北新干线项目部吧?
心理战的节奏突然逆转。周远看到日方团队中几个年轻工程师交换着惊讶的眼神——他们显然不知道中方首席谈判官竟有如此深厚的日本背景。
既然周桑这么了解日本,中村恢复了镇定,但声音已经少了先前的从容,应该明白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性。
当然。周远打开投影仪,切换出一张中国地图,所以我们准备了替代方案。屏幕上显示出中华之星动车组的测试数据,如果今天不能达成协议,四方厂将重启自主开发项目。
这是一张危险的牌。中华之星是2003年下马的国产动车项目,虽然问题不少,但证明了中国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周远看到中村的嘴角抽动了一下——日本人最担心的就是中国走上完全自主的道路。
我需要请示东京总部。中村站起身,西装下摆带倒了茶杯。深色茶渍在雪白的桌布上蔓延,像一幅不断扩张的势力版图。
下午三点十分,谈判陷入僵局。日方坚持故障预测模块必须作为提供,中方则要求完全的技术透明。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翻译的声音成了唯一的波动。
周总,德国人又发邮件来了。张明悄悄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西门子最新报价单。周远注意到牵引系统技术转让比例从80%提高到了85%,而且特意用红字标注了包括预测性维护算法基础框架。
这是赤裸裸的离间计。周远把平板电脑转向中村方向:看来西门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慷慨。
老练的日本商人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裂痕。中村转向身后低声交谈的技术团队,周远捕捉到了几个零碎的日语单词:西门子...让步...中国市场...
周桑,中村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疲惫,我们可以提供预测模块的接口协议和测试用例,但核心算法需要加密。他停顿了一下,像是咽下一颗苦药,三年后解密。
会议室内所有中方人员的目光都聚焦到周远身上。这是日方首次在核心技术转让上松口,虽然加了时间锁,但已经是重大突破。
周远看向技术团队里的苏晴。这位三十岁的女工程师是CTCS列车控制系统的主要开发者,此刻她正用铅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计算着什么。注意到周远的目光,她轻轻点了点头——三年时间足够逆向破解了。
中村先生,周远站起身,双手撑在会议桌上,我们接受这个条件,但需要增加一个条款:联合研发下一代预测系统的中国版本。
中村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警觉。这正是日本企业最担心的——用市场换技术,最终培养出竞争对手。但此刻他已经没有退路,德国人正在门外虎视眈眈。
我需要东京总部的...
现在就要答复。周远打断他,声音平静但不容置疑,西门子代表正在17楼等我的电话。
墙上的时钟滴答走着,秒针每移动一格都像是一次心跳。中村转向小林,年轻人轻轻点了点头。这个细微动作没能逃过周远的眼睛——看来这位中国通工程师在代表团中的地位不一般。
原则上...同意。中村的话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但具体合作模式需要另行商定。
周远露出今天的第一个真诚笑容:当然,我们有的是时间。他示意法务人员准备补充协议,毕竟中国高铁未来二十年的车辆采购量,足够让川崎和西门子都吃饱。
傍晚六点四十五分,协议签署仪式在酒店宴会厅举行。中村和周远在数十台相机前握手,闪光灯将两人的笑容凝固在历史性的瞬间。香槟塔在角落闪着诱人的金光,但周远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他的胃又开始隐隐作痛。
周桑,有个私人请求。小林光太郎悄悄凑过来,手里拿着那盒太田胃散,我妻子下个月在沈阳分娩,能否...帮忙介绍一位好医生?
周远打量着这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突然明白了那些情报的来由。他接过胃药,轻声用中文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林教授是最好的产科专家,就说是我介绍的。
小林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刚要道谢,中村的声音就从身后传来:光太郎!过来合影!日本老前辈的语气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周远看着小林匆匆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在技术引进这场大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和苦衷。他掏出手机,给沈阳铁路局的老同学发了条短信:帮忙安排一位日本籍孕妇在盛京医院的特需病房,费用走我私人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