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唐古拉山口。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临时搭建的试验棚上。赵组长裹着厚厚的军大衣,脸色冻得发青,眼神里满是不耐和怀疑。他面前,是改造完成的“冰魄银针”系统——几根特制的注入管如同探针,深深刺入试验段轨道板下方的冻土地基。
“开始!”苏晴下令。
液氮罐阀门无声开启。没有想象中的白雾升腾,只有注入管接口处凝结出细小的霜花。巨大的监控屏幕上,代表冻土温度场的图像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原本疯狂扩散的红色融区,如同被无形的冰手抚平,迅速收缩、稳定;代表轨道板位移的曲线,从剧烈波动缓缓趋于一条平直的绿线。
“核心区温度波动范围:±0.3℃!”监测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轨道板横向位移:稳定在±0.5毫米内!”另一人高喊。
赵组长凑近屏幕,看着那近乎静止的温度曲线和位移数据,又看看外面肆虐的风雪和远处巍峨的雪山,沉默了足足一分钟。他摘下眼镜,哈了口气,用力擦了擦镜片,重新戴上,再看向苏晴时,眼神复杂难明。
“这‘冷火’…借得好。”他最终只说了这么一句,转身钻进越野车,引擎轰鸣着驶离了风雪弥漫的试验场。
一个月后,试验段规模扩大。张明带着工人团队在严寒中铺设新型复合保温层。这是一种掺入了纳米陶瓷微珠和相变材料的特殊聚合物,像一层轻薄的“羽绒被”,覆盖在轨道板下的冻土上。它不仅能反射强烈的紫外辐射,还能在白天吸收少量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进一步平抑温度波动。
“张头儿,这玩意摸着真暖和!”一个年轻工人搓着手。
“不是让你暖手的!”张明笑骂,小心地调整着保温层的接缝,“这是给冻土盖的‘恒温被’,接缝漏风,‘被子’就白盖了!”
不远处,李国庆坐在特制的全地形轮椅上,腿上盖着厚毛毯。轮椅扶手上焊接着一个精巧的机械臂,末端夹着一支激光笔。他正眯着眼,用激光点仔细扫描着轨道板侧面的平整度。
“左三丝!高了!”他对着对讲机吼。
平台上的工人立刻调整千斤顶。李国庆的“独眼”如同最精密的水平仪,弥补了高原恶劣环境下电子设备的漂移误差。
“老李,你这‘人肉检测仪’,比进口的还准!”苏晴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姜茶。
“哼,洋机器娇气,高原上喘不过气!”李国庆啜了口茶,指着远处雪山,“当年修青藏公路,哪有什么精密仪器?靠的就是眼睛、手,还有…”他拍了拍胸口,“这儿的热乎气儿!”
2015年10月12日,青藏铁路格拉段CRTSⅢ型无砟轨道全线贯通仪式。金色的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洒在唐古拉山口崭新的轨道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列披挂着红绸的CRH2G型高寒动车组,如同雪域神鹰,静静停泊在世界最高的铁路站台旁。
苏晴站在发言席,身后巨大的屏幕播放着震撼的画面:液氮如蓝色的精灵精准注入冻土深处;热棒在夕阳下蒸腾着白气;“恒温被”在风雪中严丝合缝;轨道板在四季轮回中纹丝不动。
“这条轨道,”苏晴的声音在稀薄的空气中清晰传递,“铺设在永恒的冻土上,却由无数炽热的心血浇筑。有人用智慧向大地‘借冷’,”画面定格在液氮注入的特写,“有人用坚守做冻土的‘守夜人’,”热棒在寒夜中工作的镜头,“有人,用燃烧的生命校准每一寸钢轨的精度…”镜头切到李国庆在轮椅上用激光笔检测的画面,和他那缺了门牙却无比灿烂的笑容。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远方连绵的雪山:“今天,我们不再畏惧冻土的‘冰火两重天’!因为中国高铁的根,已学会与地球最古老的寒冷对话;因为它的脊梁,已在世界之巅烙下恒温的印记!现在——”
汽笛声撕裂高原的寂静。银色的列车缓缓启动,加速,平稳得如同滑行在镜面之上。
驾驶室内,张明深吸一口冰冷的氧气。仪表盘上,“听诊器”系统界面显示着轨道板下冻土核心区完美的温度曲线:一条近乎笔直的绿线,稳稳地标注着:**-1.5℃±0.2℃**。窗外,是亘古不变的雪山和冰川,阳光在雪峰上跳跃,如同无数冰晶点燃的火焰。
突然,列车驶入一段背阴的峡谷,刺骨的寒意瞬间包裹车身。屏幕上,“冰魄银针”系统的状态灯悄然亮起,代表液氮注入量的参数微微跳动。车身没有一丝晃动,只有车轮碾过无缝钢轨时发出的、低沉而平稳的嗡鸣。
张明轻轻抚摸着驾驶台前那个小相框。里面是周远、李国庆和他年轻时的合影,背景是风雪中的秦沈客专。照片下方,周远那句“**钢轨之下,皆是热土**”旁,多了一行李国庆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的字:“**冻土有魂,得用心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