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和海外KOL的视频通话,林宇靠在会议室椅背上长舒一口气,刚松的弦没两分钟又绷了起来——虽说双方暂时达成了“各退一步”的共识,但怎么把“核心卖点”和“自由创作”捏合到一起,还是个没谱的事儿。万一KOL们玩嗨了,拍出来的内容跟“职场美妆”八竿子打不着,品牌方那边照样得炸锅。
“宇哥,你说他们会不会嘴上答应着,转头还是按自己的来?”小杨抱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忐忑,“刚才Lily说要拍‘晨跑补妆’,我瞅着跟职场也挨不上边啊。”
林宇揉了揉太阳穴,打开电脑里的跨文化沟通资料,越看越头大——满屏的“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还有一堆拗口的理论名词,看得人眼皮发沉。他随手点进一个海外博主分享的沟通技巧视频,里面说“和西方创作者合作,要先尊重他们的‘创作主权’,再谈规则”,可具体怎么操作,视频里没说透。
“要是能瞬间搞懂跨文化沟通的门道就好了。”林宇心里这么一想,指尖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微麻感——是超能力被触发了。下一秒,原本晦涩的理论像被拆解成了通俗易懂的小贴士,脑子里突然清晰起来:西方创作者重视“个人价值体现”,反感被“命令式”沟通;比起“你必须做什么”,他们更吃“我们一起实现什么”这套;还有,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创意被需要”,而不是“被当作执行工具”。
林宇猛地坐直身子,眼里亮了起来:“有辙了!小杨,你把三位KOL的过往合作案例和偏好都整理出来,尤其是他们最满意的几个视频,标清楚里面的创意点;老周,你帮我把咱们产品的‘持久’‘自然’两个核心卖点,拆解成几个具体的‘场景化表现方式’,比如‘长时间开会口红不脱妆’‘快速补妆不卡粉’,越具体越好。”
两人一头雾水,但见林宇胸有成竹的样子,立刻埋头干活。不到半小时,资料就汇总好了。林宇翻着Lily的案例,看到她曾拍过一条“职场女性时间管理”的视频,里面用分屏展示“早上快速化妆”和“通勤路上处理工作”,创意很巧。他立刻点开和Lily的单独聊天框,发了条消息:“Lily,看了你之前拍的分屏视频,创意特别棒!我在想,你说的‘晨跑补妆’,能不能加个小设计——左边拍你晨跑后出汗的样子,右边拍你用咱们的产品快速补妆,最后镜头切到你穿着职业装走进公司,配一句‘运动与职场,精致不缺席’?这样既保留了你的创意,又突出了产品‘持久不脱妆’的卖点,你觉得怎么样?”
没过两分钟,Lily就回复了,还带了个兴奋的表情:“Oh,this is a great idea!(哦,这真是个好主意!)我本来还担心晨跑场景太偏离主题,你这么一说,既有趣又贴合你们的需求,我马上调整拍摄思路!”
一旁的小杨看得目瞪口呆:“宇哥,你这几句话就把Lily搞定了?刚才她还跟我掰扯半天‘创意自由’呢!”
“秘诀就是‘顺着毛捋’。”林宇笑着点开Mike的聊天框,“你看Mike,他喜欢拍户外场景,还爱插科打诨讲点小知识。咱们就给他搭个台子,让他既能耍宝,又能把卖点说清楚。”
他给Mike发了条消息:“Mike,听说你对美国职场的‘咖啡文化’很有研究?我们想了个点子——你可以拍‘公司楼下的咖啡座补妆’,一边教大家怎么用吸管喝咖啡不沾口红,一边分享咱们产品‘防水防沾杯’的特点,最后再跟大家科普一句‘美国职场人喝咖啡,都偷偷备着这支口红’,既符合你的风格,还能加个职场文化小科普,你觉得酷不酷?”
Mike秒回了个“大拇指”表情包:“Dude,you get me!(兄弟,你太懂我了!)我之前就想拍职场小知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个主意绝了,我现在就去写脚本!”
解决了两位“刺头”,剩下的Sophia就好办多了。林宇翻到她的资料,发现她喜欢拍“沉浸式职场场景”,比如“深夜加班整理文件”“早上准备会议资料”,氛围很细腻。他给Sophia发消息:“Sophia,你的沉浸式视频特别有代入感!这次咱们可以拍‘加班后的精致时刻’——镜头跟着你整理完文件,拿出咱们的粉饼轻轻补妆,对着镜子笑一下,配一句‘再忙,也要给自己留一点精致’,既符合你的风格,又能突出产品‘自然提亮’的卖点,还能加一句澳大利亚职场人‘重视工作与自我平衡’的小分享,你觉得怎么样?”
Sophia很快回复:“This is exactly what I want!(这正是我想要的!)之前的脚本太生硬,你这个想法既温柔又有深度,我很喜欢。”
看着三位KOL陆续发来调整后的拍摄思路,小杨总算松了口气,凑到林宇身边感叹:“宇哥,你这沟通技巧也太神了吧!刚才还剑拔弩张的,现在全变成‘夸夸群’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职场咸鱼的超级逆袭请大家收藏:(m.2yq.org)职场咸鱼的超级逆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