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背景:刚铎兴衰与战车民崛起的宿命碰撞
1. 刚铎的内部困境:盛极而衰的隐患
- 疆域扩张的反噬:第三纪元19世纪,刚铎在“船王”埃雅尼尔一世、埃雅努尔统治时期达到疆域顶峰,北至阿诺旧地,南抵哈拉德,东接鲁恩平原。但过度扩张导致边境防线漫长,东部鲁恩地区仅靠少量驻军与附庸部落维持,为战车民渗透留下缺口。
- 王室血脉的衰弱:自“光荣之王”埃克塞理安一世后,刚铎王室子嗣渐少,继承人多体弱或短寿(如昂多赫尔之父卡利梅赫塔仅统治12年),王室权威下降,贵族派系(如多尔-恩-埃尔尼尔的南方贵族、米那斯提力斯的中央贵族)间隐性博弈加剧,决策效率降低。
- 军事体系的僵化:刚铎军队仍以重装步兵与传统骑兵为主,依赖城堡防御体系,对“机动性极强的游牧突袭”缺乏应对经验。同时,长期和平导致老兵断层,年轻士兵多未经历大规模战争,战斗力下滑。
2. 战车民的崛起:草原部落的联合风暴
- 族群构成与起源:战车民并非单一部落,而是第三纪元18世纪起,从东方鲁恩平原迁徙而来的多个游牧族群联盟,包括斯基尔族(擅长战车冲击)、巴尔洛格族(轻骑兵突袭)、库兹族(步兵方阵),因共同信奉“毁灭之神”摩戈(索伦残余势力影响)而结盟。
- 军事特色与优势:以“双轮战车”为核心战力——战车由两匹或四匹草原战马牵引,配备1名驭手与2名士兵(1名持标枪,1名持短弓),既能高速冲击打乱阵型,又能快速撤离;同时辅以轻骑兵游击,擅长“袭扰补给线+围点打援”战术,完全克制刚铎的重装部队。
- 扩张动机:鲁恩平原遭遇持续干旱,草场退化,战车民为争夺生存资源,被迫向西迁徙,而刚铎东部边境的富庶城邦(如奥斯吉力亚斯东部城镇)成为其主要掠夺目标,战争不可避免。
二、战争进程:三阶段拉锯与关键战役
1. 第一阶段(第三纪元1851-1856年):初露锋芒的试探
- 导火索:1851年,战车民首次大规模袭扰刚铎东部边境,攻陷小型要塞卡伦贝尔,掠夺粮食与牲畜,刚铎东部总督派军反击,却因不熟悉战车战术,在平原遭遇伏击,损失过半。
- 关键战役:阿蒙苏尔防御战:1853年,战车民集结2万兵力,围攻刚铎东部重镇阿蒙苏尔。刚铎守将埃克瑞尔利用地形优势,以滚石、热油阻挡战车冲锋,坚守3个月,最终因粮草耗尽突围,城镇虽失,但拖延了战车民西进速度,为刚铎主力集结争取时间。
- 结果:刚铎丢失东部3座小型要塞,被迫收缩防线至安德洛斯岛以东;战车民则获得了西部扩张的跳板,与刚铎形成短暂对峙。
2. 第二阶段(第三纪元1940-1944年):全面入侵与王室危机
- 背景:战车民与哈拉德人结盟(哈拉德人提供步兵与大象,战车民提供骑兵与战车),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同时刚铎国王昂多赫尔的两个儿子在北部防御阿诺残余势力时战死,王室陷入继承危机,军心动荡。
- 关键战役1:魔栏农伏击战:1944年,昂多赫尔不听南方将领埃雅尼尔执意率主力5万北上,计划在达戈拉德平原与战车民决战。战车民则将主力3万埋伏于魔栏农隘口,先以少量游骑诱敌深入,待刚铎大军进入隘口后,两侧山坡箭矢齐发,战车从后方封堵退路,刚铎军队大乱,昂多赫尔战死,主力损失3万,几乎全军覆没。
- 关键战役2:南方援军反击战:埃雅尼尔得知魔栏农惨败后,率南方军2万快速北上,避开战车民主力,直扑其后方补给基地鲁恩河畔的营地,焚毁粮草与战车,战车民因补给断绝被迫东撤,埃雅尼尔乘胜追击,在鲁恩平原大败战车民,收复部分失地,暂时稳住战局。
3. 第三阶段(第三纪元1974-1975年):最终决战与战车民覆灭
- 背景:战车民元气大伤,但仍试图卷土重来,与索伦的仆从(奥克、食人妖)结盟,集结最后力量4万,再次西进,目标直指刚铎首都米那斯提力斯;此时埃雅尼尔已继承刚铎王位,整合全国兵力3万,同时联合北方阿诺残余势力,准备与战车民决战。
- 关键战役:达戈拉德平原决战:1975年,双方在达戈拉德平原展开最终决战。埃雅尼尔吸取魔栏农教训,避免在狭窄地形作战,而是将军队分为三部分:左翼(北方游侠,负责袭扰战车民侧翼)、中路(刚铎重装步兵,正面牵制)、右翼(南方轻骑兵,绕后攻击战车民补给线)。战斗中,埃雅尼尔亲自率中路突破战车民阵线,斩杀战车民首领,战车民失去指挥后大乱,奥克与食人妖见势不妙率先溃逃,刚铎军队全线追击,战车民几乎被全歼,残余势力逃回鲁恩平原后,因内部分裂与草原瘟疫,最终消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光明神戒请大家收藏:(m.2yq.org)光明神戒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