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两线突破,如果两线都能获得突破的机会,则曹魏必灭,如果只有一线有突破的机会,也能吸引魏军退守邺城,完成对邺城的包围。
这样,就算这次打不下邺城,也能在黄河北岸占据落脚点,进一步压缩曹魏的地盘。
而李严和姜叙却认为,因为集中兵力在河内郡,争取在河内郡造成大军压境的紧迫感。
因为河内郡有现成的北渡据点,再加上用兵手段单一,曹魏方面在防守的时候,基本也能做到重点防守,这样可以轻慢曹魏的防守决心。
而一旦汉军大量在孟津渡北岸登陆的话,限制魏军防守的唯一因素,恐怕就只有兵力不足这种情况下,魏军肯定会抽调距离河内最近的郭淮军团前往河内郡协防。
这么一来,曹魏在黄河防线的兵力势必会遭到削弱。
这时候,在河东郡派遣偏师渡河,直接突破曹魏已经很薄弱的黄河防线,就会容易得多。
一旦突破了黄河防线,偏师就可以直接进军攻打邺城,这可比在河内郡突破夏侯霸和秦朗的防御,才能勉强威胁到邺城要有效的多。
而到了那个时候,河内的大战,就不是曹魏军队要围堵大汉的军队,而是大汉军队要拖住魏军回援邺城的步伐了。
而且,偏师兵力不多,需要运输的粮草也不用太多,以洛阳的运输能力,哪怕隔着一条黄河,这点运力还是能做到的,也就不需要再额外建立一个军粮囤积点,也就不存在后勤补给的隐患了。
两种方案,各有千秋.诸葛亮一时间,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决断。
或者说,其实两种方案,都有些太过于显眼了,诸葛亮两个都不想选。
这两个方案吧,其实区别不过是重点兵力的部署而已,差别只在于到底是强攻河内,还是偷渡黄河以郭淮,司马懿等人的战略眼光,不至于这点事情都看不出来。
也就是说,不管诸葛亮最后采取了哪一种作战策略,郭淮和司马懿都会提前有所防备,而一旦正式开打,只要战场上有些蛛丝马迹,他们立刻就能洞悉到整个战略的重心所在,从而做出有效的调整。
曹魏真的还没到彻底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旦这次北伐让曹魏守住了,那么曹魏就算是缓过了一口气来,接下来局势会发展成什么样,那就真的不在诸葛亮的控制范围内了。
因此,诸葛亮这次,本能的在寻求一些奇策,寻求一些可以避开司马懿和郭淮预料的可能,直接进攻邺城。
可.这是灭国战。
自古以来,灭国战,基本就没有采用什么奇策的。
倒不是说灭国战不能用奇策,只是奇策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重点是高风险,而不是奇策本身。
灭国战是不能轻易失败的,一旦失败,灭国战打成溃败战,政治风险就会变得非常的大,以如今的天下局势而言,真的让曹魏缓过这口气来,依然还占据着三州半之地的曹魏,真的有可能重新起势这对平定天下不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李信灭楚,二十万大军全军覆灭也就搭着始皇帝是奋六世之余烈,他的底子是真的厚,又在短时间内给王翦凑了六十万大军,否则的话,楚国就真的缓过来了。
所以啊,诸葛亮心里也在犹豫,到底是不是用这样明显,但相对来说更加平稳的策略,来打这一场灭国之战。
(本章完)
喜欢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请大家收藏:(m.2yq.org)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