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青真的被吓着了,连重生这么离奇的事都经历过,结果被一间拍戏用的屋子给吓着了,连着好几天都做噩梦,一闭眼就是那一个个狰狞的京剧脸谱,还有前世看过的,梅珊被人拖着从屋里出来,然后塞进屋顶的那间小房子里,然后······
呼······
易青真的是要佩服张一谋了,真亏他想得出来。
《大红灯笼高高挂》
单单是这个名字,易青都要忍不住给张一谋点赞了,如果没看过原版小说的,恐怕还真以为张一谋要改行了,不再拍那些深刻题材的电影,要改拍喜剧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其喜庆,有极具有欺骗性的名字,真正讲述的却是一个压抑阴暗,在陈家大院的高墙深院里,女人们勾心斗角,一个个失去灵魂,失去自我的故事。
易青作为重生之人,这部电影,他前世其实就认认真真的看过一遍,后面再看,也是想要找出,马京武演的陈老爷在电影里到底录没露过正脸。
可即便只是认认真真的看过一遍,但偏偏对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易青都印象深刻。
要不然怎么说张一谋能受封国师呢,人家拍电影确实有一套,整部电影所有场景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陈家大院。
电影中大量运用俯视、远景,甚至是用固定镜头来展示拍摄陈家大院和女主人公颂莲所住的庭院。
以这种呈现方式,让观众很自然的感受到压抑,阴冷的感觉。
尤其是大量采用的俯视镜头,在画面当中,陈家大院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牢笼,四四方方,严丝合缝。
不止困住了颂莲,还困住了陈家大院的所有女人,仿佛一个围城,总有人想进去,想进到那个大户人家去,从此以后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
而一旦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同样的,里边的人也一样再也逃不掉出不来。
且画面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对称构图,更是表现出传统封建社会,传统,呆板,一成不变,而封闭的大院,更是在无时无刻的压抑着人性。
故事中的四位姨太太都生活在此种环境下,她们不能有自我 ,也不会有自我。
另外,故事中核心的红灯笼也是无处不在,它在每个庭院里,在渴望变成姨太太的丫鬟屋里,在每个姨太太的屋里,更在陈家没个人的心里。
灯笼不仅是灯笼,它更是女人们心中的权利,老爷宠爱的象征。
点了灯就意味着在姨太太中有趾高气昂的资本,有点菜的权利,有下人的尊敬。
在这陈家大院里,点灯就是权利的象征,也是她们欲望的象征,所以她们费尽心机,勾心斗角,为的就是想要得到这在别人看来,没什么意义的权利。
可最大的权利还是那个她们口中的老爷,即使他在全篇中没有一个正面镜头,可他才是整个院子的最大权利,也是他赋予了点灯人可以拥有的权利。
在他眼里,宅院当中的每一个女人都是他可以随时掌控的宠物而已,喜欢了,宠两天,不喜欢了,再去宠另一个。
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却还是为了那点可怜的,没有尊严的,不平等的宠爱,争个你死我活,死去活来的。
点灯,灭灯,封灯,大院里女人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早已经被写好结局,且注定是悲剧。
在那个环境下,院子里的女人也只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女人缩影罢了,多么讽刺。
就像剧中三太太梅珊和颂莲的对话一样:“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这大院里,唯一能称得上人的就是陈老爷了。
整部影片以院墙的灰,灯笼的红,还有冬天白茫茫的雪白,为主要色调,墙院砖瓦的灰黑暗色,像极了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黑暗 凶残,压抑着人们的思想,将女人的地位踩在脚下,吃掉人们的权利,尊严。
而偏偏这部本以冷色调为主的压抑片子,却无处不贯穿着灯笼的红色,这种看起来喜庆,热烈的颜色,让人觉得分外刺眼,更是凸显对比与讽刺,更为整部电影营造着压抑,深沉和恐怖的氛围。
而白色本也是纯洁无邪的象征,但却也是在白雪皑皑的雪地里,三太太被送去死人屋,丫鬟雁儿的死亡,更是在雪地一片白色里,颂莲穿着红衣站在被封灯的院子里,形成强烈对比。
可以说,整部电影中没有一个颜色让人感到温暖,即使是红色,也充满了欲望,心机,权利,甚至还有残忍冷漠的人性,早已不是简单的红色。
另外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电影当中的台词非常少,情节和人物表现却极其丰富。
电影的最后,三太太的死亡,逼疯了颂莲,她在已经封灯的三太太的院里,点起了所有灯笼,不知是为三太太点的,还是为她自己点的。
但她确实像三太太一样,洒脱肆意了一次,红色的光从屋里透出来,与屋外早已封灯的夜晚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娱之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2yq.org)华娱之黄金年代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