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深吸一口气,将心中最后一丝残存的柔软彻底压下。
他走到窗前,推开精致的木窗,清晨湿润而微带海腥气的空气涌入“澄心斋”,也似乎吹散了他心头最后一点阴霾。
他望向窗外,目光所及,已不再是昔日王府庭院的一方天地,而是整个南洋广袤的、等待他真正去掌控的疆域。
这片土地,论面积,远超欧罗巴那些所谓的强国,如今,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王者,尽管这个王国尚显空旷……
巴厘部落的彻底覆灭,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南洋这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一个角落。
消息首先在土人部落中引发了地震般的恐慌。
那些曾经与巴厘部落有过往来,甚至私下里也对明人统治心存不满的部落,如黑石部落、雨林寨等,在得知巴厘阿贡不仅刺杀失败,更是举族被屠、尸骨成山后,所有的怨望和小心思都在瞬间被冰冷的恐惧所取代。
他们终于清晰地认识到,这位新来的康王,与以往那些更注重“怀柔”和“羁縻”的明人官员截然不同。
他年轻,但手段酷烈,报复起来毫无余地,动辄便是灭族之祸。
原本一些蠢蠢欲动的部落迅速偃旗息鼓,首领们纷纷备下厚礼,派出使者,以最谦卑的姿态前往南洋城,向康王殿下表达“恭顺”与“臣服”,竭力划清与巴厘部落的任何关联。
南洋的土人势力,经历了一次残酷震慑,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公开的、大规模的叛乱风险已被压至最低。
然而,南洋的局势远非只有土人。
更复杂的力量正在登台。
就在巴厘部落覆灭后的第十天,数艘形制各异、悬挂着奇怪混合旗帜,既有大明青龙旗的一角,也有各自狰狞兽首或特殊符号的舰船,小心翼翼地驶入了南洋港。
它们不像商船那样满载货物,也不像战船那样戒备森严,却透着一股彪悍与野性的气息。
来的正是盘踞在南洋周边岛屿、拥有大明南洋总督府,乃至得到过朝廷默许颁发的“私掠许可证”的几股大海盗头目派来的代表。
这些海盗,在之前大明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冲突中,曾凭借对复杂水道的熟悉和悍不畏死的作风,为明军立下过功劳,作为回报,他们被默许在指定区域建立自己的巢穴,形成了一个个半独立的海盗城寨,并拥有在海上劫掠“敌对势力”的权力。
这种做法,与遥远英格兰王国如出一辙。
英格兰王室通过向海盗颁发“私掠证”,将这群亡命之徒化为打击西班牙海上霸权的非正规力量,既节省了军费,又削弱了对手。
大明在南洋,某种程度上也走上了类似的道路。
不同的是,天高皇帝远,朝廷对南洋这些海盗的管控力远不如英格兰王室对其海盗的控制,这些海盗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敌,也随时可能反噬。
如今,南洋的天变了。
一位手握生杀大权、行事酷烈的亲王驾临。
巴厘部落的下场让这些刀头舔血的海盗头子们也感到脊背发凉。
他们赖以生存的“私掠许可证”,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最高权力机构的认可。
以前是总督府,现在,显然是这位康王殿下。
因此,这几股最大的海盗势力,不约而同地派出了能言善道的二当家或亲信谋士,携带重礼,前来拜码头,表忠心。
他们名义上是祝贺康王殿下平定叛乱,实则迫切希望得到朱常洛的亲口确认,延续甚至扩大他们“合法”劫掠的权利。
朱常洛正在正殿中,看着周围的政务禀告,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由总督府处理完成之后,递交过来的。
让朱常洛批了之后,才能生效。
王瑾隔着门帘禀报:“启禀殿下,港务来报,有‘黑蛟帮’大头领座下二当家刘香、‘浪里鳌’郑氏头领谋士陈五、以及‘过洋疯’章大膀子派其胞弟章鱼眼,各携重礼,请求觐见王爷,说是特来恭贺王爷平定叛乱,宣示……宣示忠忱。”
朱常洛正在批阅一份关于移民屯垦的文书,闻言,笔下并未停顿,甚至连头都未抬,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声音清晰地传到门外:“告诉他们,本王知道了。”
“他们要见的,是南洋的王。”
“但南洋的王,是不能见海盗的……”
“让周长史去代本王接见便是。告诉周长史,以前如何,现在也是如何。”
“让他们安分守己,各司其‘职’。”
“奴婢遵旨。” 王瑾心领神会,躬身退下。
很快,指令传到了左长史周文盛那里。
周文盛整理了一下衣冠,对于王爷将此等重要事务交给自己处理,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王爷乃天潢贵胄,南洋之主,岂是这些海上枭雄想见就能见的?
能派他这位王府左史出面,已是给了天大的面子。
王府偏殿,气氛远不如正殿庄严肃穆,但也自有一股官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